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市面上一罩難求,市民為求自保各出奇謀。有人用水樽、膠袋,甚至胸圍罩面;亦有人於口罩內加衞生護墊、紗布等,冀延長口罩壽命;更有人主張蒸口罩,或用酒精噴灑口罩消毒重用。但專家卻質疑種種方法均不能取代三層外科口罩的防護效能,市民需自行斟酌採用。圖 / 文 專案組
據世界衞生組織○八年針對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預防與控制備忘錄,大部分急性呼吸道疾病是通過患者咳嗽和打噴嚏時的飛沫傳播。如有體液飛濺到面部的風險,一般外科口罩就可以作防護措施,原理是其三層設計:外層為不織布防水層,有效阻隔體液飛濺;中層為過濾層,作為屏障阻擋病菌;內層是吸濕層,能吸收佩戴者呼出的濕氣和水分。
一般建議外科口罩每四小時更換一次,然而,在口罩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不少人「一日一罩」,甚至兩至三日才換一個口罩。其實口罩壽命長短取決於其吸收濕氣的多寡、暴露環境的污染程度、如何使用和保存等。如口罩數量不足,又非出入人流密集、醫院等高風險場所,有沒有方法可以延長口罩壽命?
台灣有腎臟科醫生建議可將一片紗布墊在口罩內,使用半天就更換一塊紗布,用以吸收水氣,延長口罩壽命。台灣大學的小兒感染科醫生則建議外科口罩及能每天清洗和更換的棉布口罩同時使用。他們均指只要好好保存外科口罩,可使其壽命延長。
坊間亦有多種清洗口罩重用之說。有議員建議用攝氏一百度高溫蒸口罩;又有設計師建議用沸水浸口罩十分鐘,再用梘液清洗內層,沖水晾乾重用。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兼職講師(科學)梁浩文博士指,基於冷縮熱脹的原理,高溫會改變口罩物料中纖維的排序和孔洞的大小,影響過濾效能,亦會使細菌轉而依附在水氣中,反而增加感染風險。
梁又否定其他如酒精或紫外線消毒口罩的說法。他指皮膚分泌的油脂和核酸會吸附在口罩內,但酒精和紫外線均無法清除依附在這些分泌物上的細菌。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更直言紫外線會將口罩主要物料聚丙烯碎成「微塑膠粒」,市民重用時會將之吸入體內。北京亦有婦產科醫生透過簡單實驗,證明酒精會破壞口罩閉密性的結構,使其防水功能失效。
口罩可以自製嗎?日本有防災專家曾分享自製廚房紙口罩,將一張廚房紙摺疊成風琴狀,以釘書機釘好,並於兩側繫上橡皮圈即可。他強調,有關方法原意是為地震災民保護喉嚨之用,免受寒風侵害。這種口罩只可減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飛沫散播的風險,但沒有預防感染病毒的作用。
在口罩緊絀下,中港兩地不少人創作多種「騎呢招數」防疫。日前中環有中年婦人以水樽自製防疫面罩;亦有居住油麗邨的伯伯因家中已無口罩,找出紙盒加上透明膠片笠頭示人;又有人以巨型膠袋包裹全身,自製保護罩。內地亦有人以果皮、胸圍等穿上橡筋,土製口罩。對於「口罩赤貧戶」,這些自保方法又是否奏效?
「只係好過冇,但唔建議。」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不主張以上述方法抗疫,他舉例膠袋笠頭雖然可以阻隔飛沫,但其透氣度差,容易窒息,對小童尤其危險;紙盒和水樽等體積龐大、阻礙視線,易生意外,亦對途人構成不便。其他如以果皮、胸圍、紙尿片等罩面,姑勿論外形怪異,戴上和脫下時,均有機會因方法不當而沾染細菌,增加感染風險。他指如果沒有外科口罩,以面巾或毛巾遮掩口鼻屬折衷方法,能有限度阻擋飛沫,但未能過濾病毒。而任何代替或延長口罩的防疫方法即使可行,亦不建議用超過廿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