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是與家人朋友團圓的節日,在飯局中聚首一堂之餘,如何可以增添環保意義呢?一眾大埔的小學生與家長帶同形形色色的飯壺等器皿,取代膠袋,走到熟悉社區為自己的聚餐「加餸」,希望在新一年建立環保消費習慣,把「走塑」融入生活,為環保出分力。圖:朱偉坤/文:陳彥婷
「一個叉燒紅腸飯,我帶咗飯盒呀,唔該裝落去。」七歲的石浩朗(朗朗)向店員邊說邊遞上一早預備的不銹鋼飯壺,店員亦笑瞇瞇接過飯壺,把飯餸放內。與此同時,不少發泡膠外賣飯盒陸續被賣出。但有多少人想過,這些發泡膠盒對環保的後遺症有多嚴重?
就讀新界婦孺福利會基督教銘恩小學的朗朗是首次自攜器皿買外賣,今次能打破習慣,是因為他與十八位同學參加了由環保團體舉辦的「走塑團年飯」活動,到大埔社區嘗試自攜器皿買外賣,再回校一同用餐。器皿容量有限,同學們都絞盡腦汁,有同學把炒麵放底,再鋪上「炸兩」,避免要額外使用膠盒。
然而,走塑過程非人人順利,其中一個小男孩拿着長形膠盒喝凍檸茶,因「杯口」太闊,難以飲用,以致凍檸茶濺在身上。另一小女孩在長形保溫杯內倒出碗仔翅,顯得十分狼狽。女孩家長Yen笑着解釋自己是「走塑新手」,「本身想買粥,但去到間舖頭話因為個杯口太窄,佢個殼太大,倒唔到落去。」
育有兩女的Yen尷尬表示,平常去街市買菜都是交由家傭負責,不講求環保,自己外出購物時都是「貪方便」。參加今次活動,本是想提升女兒的環保意識,但過程中自己亦獲益不淺,日後外出買外賣會自備飯盒,「話唔定佢哋會裝多啲(餸)。」
有人剛起步,亦有人已成習慣。朗朗的媽媽石太自一、兩年前,知道塑膠對環境的影響後,開始減少使用膠袋,現時到街市買魚,亦會自備膠盒,「(魚販)佢哋一次會畀兩、三個膠袋,但拎返嚟又用唔到,又濕又污糟,我哋都食幾多魚,所以帶個盒會好啲。」
綠色和平自去年九月開始,在大埔區推動「尋找走塑小店」計劃,現時有二百一十九間店舖提供走塑選項或折扣優惠,佔區內店舖八成。參與計劃的餃子店、燒味店、麵包店等門外會貼上「全城走塑」貼紙作識別。團體亦曾在沙田、鴨脷洲、灣仔、紅磡進行宣傳,現時全港大約有六百間店舖加入「走塑行列」。
「因為好多膠都係喺日常生活產生,所以希望活動可以喺日常生活層面教大家點樣可以走塑。」綠色和平社區外展主任吳思敏指,走塑風氣愈趨成熟,希望來年加入「走塑行列」的店舖能增至一千間,提供更多選擇予有心走塑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