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中美首階段協議有暗湧

中美兩國趕在農曆新年來臨前簽署了貿易戰首階段協議,貿易戰似乎不再升溫,但這邊廂簽了協議,那邊廂雙方陣營各放負面消息,令首階段協議後的前景又有悲觀論。中國在協議中承諾增購二千億美元美國貨物,從農產品到能源、科技產品,這幾乎彌補了美國指控中國的近半貿易逆差。但中國拿到手的卻不多,僅是美國不再升級關稅,至於中國輸美的三千六百億美元貨品,依然要繼續徵稅。

官媒雖強調這份協議是平等的,但內地網民卻不太收貨,認為中國妥協與退讓太多了,有人揶揄中國出了個「劉鴻章」(譏劉鶴之簽署),也有人認為中國吞下如當年日本的《廣場協議》,恐怕未來中國會走上被美國成功打壓後,一衰幾十年都無法翻身的路。不過,有內地經濟學家指協議煞停了關稅升級,有助保住中國製造及智造的生產鏈生命力,令中國技術可以繼續享有龐大的海外市場,所謂形勢比人強,保住生命力更重要。

美國方面同樣負評不少,指特朗普為競選而簽協議的批評如潮,經濟界更指美國又一次搬起石頭砸自己,因為徵稅的最後負擔人是美國民眾。但白宮團隊亦放話,以中美簽署協議的安排做文章,指中國團隊只能接受美方的導演,可見勝負、高下在哪一方。

這些口水仗反映了彼此民間的不滿,官府雖為己方塗脂抹粉,但真正較量其實是下一階段的拗手瓜。不過,擺在中美面前的路並不好走,大家都知戰鬥不會停止,但眼下各自都有大事,一方要搞選戰,一方要為經濟維穩,因此拖字訣是彼此的需要。

所以,大家只不過想要一年或兩年的「關稅戰中場休息」時間,待雙方根據自己需要歇一歇後,誰恢復力氣快,誰先站穩腳跟,便很快會發起下階段的戰事,到時主動權在哪一方,誰的談判實力更強,才是論勝負的時候,現階段對前景感樂觀,必定是高興得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