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中國大幅讓步,美國國內不滿只是嫌對中國欺壓不夠。中國承諾兩年內進口不少於二千億美元美國商品,美國對華新增的關稅(二千五百億美元進口貨為百分之二十五)不改,中國要部分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給美國企業。中國換取的只是美國暫緩進一步施壓,留待第二階段再談判。特朗普成功之處在於製造關稅壓力,迫使中國就範。
這場談判的結果是澶淵之盟,中國出錢買來暫時的停戰,但第二階段談判可能對中國更惡劣。這個用錢買來的停戰並不長久,可能只有一兩年時間,特朗普連任勝或敗都會再起波濤。這次結果沒有締結長期協議,比澶淵之盟更不濟。
不過,正因不是長期協議,美國政府在兩年後大有可能悔約,中國今次讓步若不會一讓再讓,便是以錢買回時間與空間,好在第二階段的談判扳回損失。
一是中國答應今後兩年進口五百億元農產品、五百億元能源產品、五百億元有關服務行業、七百五十億元製造業產品。但中國已表明是企業的市場行為,政府不會動用財政來進口。這樣大額進口談判需時,且不盡是現貨市場貿易,可能至一年半載後才會生效,而限期兩年,中國企業未必願意簽長期貿易合約。美國企業實際只獲一年或稍多的供應保證期,其後續約與否或數額會否變化均成為大風險,企業會否甘冒風險,在近期大量擴產出口,卻無法有更長期的保證呢?擴大生產和出口涉及巨額投資,不但企業有風險,美國金融業亦未必會提供貸款。美國出口企業短期獲取出口中國市場的大訂單,卻變成依賴中國市場,在第二階段中美談判便會受制。
如美國出口中國的能源產品,主要是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美國的港口設施不足,需大量投資擴建才可應付,這也不是一年半載的投資可建成。結果,美國企業想增加出口卻受限制,擴展基建又陷入債務風險之中。
製造業的進口,中國企業必然要求高新科技產品,其餘美製工業品極缺競爭力,難有市場,美國政府是否會批准高新科技產品出口呢?
維持高關稅將使中國企業更轉向進口替代和別國進口。兩年期內中國企業未必如數從美國進口,兩年後談判破裂,中國已可轉移自別國進口了。
中國是否真有戰略,能吸取美日談判的經驗,用這兩年來作轉移部署?第一是不能迷信美國,向其投降;第二是勵精圖治,做好世界貿易格局轉變的應對戰略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