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亂持續的幾個月以來,一直有人提倡所謂的「黃色經濟圈」,要求反政府人士只光顧持相同立場的商舖。不過,香港可能會經歷前所未見的下行周期,屆時將迎來各行各業的艱難時刻。若然坊間繼續抵制部分商店,將會加重未來的經濟風險。
近日有人發起認證計劃,企圖游說市民抵制部分支持政府的企業,美其名為「黃色經濟圈」。當然,每名市民都有購物的自由,但亦不能阻礙其他人的消費行為。我們所看到的,是部分商店的店主基於政治立場,被暴徒進行惡意的刑事毀壞。當中,不乏許多小型的商店,甚至是普通市民營營役役所得來的成果。
香港作為一個商業城市,是建基於穩定的社會環境,營商時從來不需要考慮任何的政治因素。然而,現在暴徒四出搗亂縱火,干擾店舖內的顧客,甚至是毀壞貨品及設施,要令支持政府的商販就範。此種行為其實無異於黑社會,恃着人多勢眾就藐視法紀,以為「誰大誰惡誰正確」,但其實只是在欺壓小市民,令社會陷入惶惶不可終日。
撇開刑事毀壞的行為,有人指出構建「黃色經濟圈」是一種和平抗爭,可令商界屈服而站於示威者的一方。可惜的是,此等論述卻毫無理據可言。世界歷史的潮流大勢,是更自由開放的貿易體制,致力消除地區之間的壁壘,更遑論是基於政治立場所實行的抵制行動。
俗語有云,「鬥則俱傷」,不要想當然以為只要抵制一方,即能使所謂的「黃店」有所得益。試想想,在過去數個月的暴亂之中,暴徒又有多少的理智行為?今天某一商販被「認證」為「黃店」,難保不會有一天因為一言一行得罪暴力示威者,最終招致莫名其妙的刑事毀壞。再說白一點,那些負責「認證」工作的人不是法官,無法判斷一個商販的對與錯,卻掌握鼓動群眾情緒的工具,終必令香港從商者無法安心營商。
再說,整體經濟大環境,各行各業皆是環環相扣,沒有人可以說自己能夠獨善其身。當部分商店被抵制而導致營業額下跌,繼而增加結業的風險時,皆會影響上游或是下游的產業,屆時可能會有「漣漪效應」。今天的「黃店」或許能夠得到短期的利益,但是長久的消費疲弱而使市道急速向下,就有可能連「黃店」亦無法堅持下去。
事實上,「黃色經濟圈」是打擊香港經濟的行為,做法與「暴力攬炒」不相伯仲,只是影響不是立竿見影。更甚的是,消費本是輕鬆愉快之事,但現在每每要與複雜多變的政治事件掛鈎,實在令人感到相當大的無力感。要重建香港的秩序,要讓整個城市渡過經濟下行的難關,就應摒棄經濟上的敵我思維,讓政治只限於政治範圍,避免再使市道雪上加霜。
反政府人士提出「黃色經濟」,無非就是希望增加談判的籌碼,並迫使支持政府人士不敢表態,做法可謂顯而易見。我們必須顧及香港的核心價值,保存優良的營商傳統及環境,以免落入不可收拾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