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屆政府在二○一三年向全港十八區區議會各撥款一億元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將近七年過去,全港合共尚有七個項目仍未完成,包括荃灣區重建西樓角花園項目、活化屯門河及市中心環境工程,以及於南區提供復康巴士服務等。新一屆區議會任期即將展開,項目變相橫跨三屆區議會,多名議員質疑政府效率低,形容項目跨屆仍未完成情況並不理想,有學者更認為審計署應介入調查。
本報向民政事務局查詢社區重點項目計劃下各項目最新進展,截至本月十九日,十八區廿七個項目中有二十個項目已完工或已開展服務,其餘七個項目中,有五個於明年第二季前才完成,包括荃灣重建西樓角花園、活化屯門河及市中心環境、建設將軍澳文物行山徑及歷史風物資料館等。
當局表示,工程實際完工日期會受項目獲批撥款日期、惡劣天氣、地盤環境、未能預見的技術問題等因素影響,因而與原先估算的完工日期不同。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表示,每區撥款一億元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原意是希望將地區問題留待地區解決,理念雖好,但執行上出現問題,需時太長令不少項目由拍板到完成已成明日黃花。他又指,雖然單看每區只撥一億元的款項不大,但十八區合計十八億元則不是小數目,認為審計署應介入調查至今仍未完成的項目是否涉及成本效益過低和浪費金錢等問題。
立法會議員譚文豪批評政府工作效率低,跨屆仍未完成項目的情況並不理想,建議做好把關工作。至於日後應否再推行一億元社區重點項目計劃,譚就認為只要不用於興建「大白象工程」就值得去做,而現有項目中部分亦是值得推行,如提供眼科檢查、醫療接送服務,以及興建升降機塔等,但就質疑為何這些項目不是由政府主動去做。
議員鄭松泰亦質疑政府當初推出一億元計劃時未有作周詳和長遠考慮,部分區議會內部地方聲音有分歧,部分項目具有爭議,加上區議會在職能上連諮詢機構都談不上,未必能做好完善監管,認為政府必須正視區議會在體制上的缺陷,否則只會無法回應地區需要。
記者楊婷、胡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