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暫告一段落,但正式協議未簽,以特朗普的思路作風,還存在着一定的風險。不過國內外形勢似乎不容特朗普反悔顛倒。
美國眾議院通過總統彈劾案,由於參議院為共和黨控制,特朗普最終會逃過被彈劾,但形象聲勢大損,連任受到打擊。在外交上強硬不起來,也只能靠外交進展來轉移國內視野和爭取選票,最關鍵的中美之爭以至國際政策便得轉變。
轉變一是中美貿易協議,捨難取易,但求協議,不再堅持重大的結構與制度變革,留待日後再爭。中國也順水推舟作出適當的讓步,以爭取國內外發展的空間與時間。
轉變二是真的要撤軍了,首先是阿富汗,其次是敍利亞。橫豎這是前任總統種下的戰禍,特朗普終結應可爭取掌聲,也有利選舉。或許不利國內戰爭販子的利益,可軍費不減反增,其他軍火商仍可受惠。且特朗普仍縱容美國的情治部門在其他國家進行各種顏色革命和顛覆行為,也沒制止對俄羅斯、伊朗、中國、古巴、北韓的制裁,與美國極右派仍保持良好關係。
上述貿易協議轉變連帶令美國在香港問題上變得只說不做,讓培養出來的散兵游勇在香港打游擊,留下禍根,現時卻暫且不強力支持,以討好中國;撤軍的後果是中東失守,阻止不了俄羅斯、敍利亞與土耳其的合作,解決不了烏克蘭再度親俄的傾向。德俄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與土耳其的管道在美國反對下依然推行,近乎完工。歐洲對俄天然氣供應的依賴,德俄合作下快速發展,均影響極其深遠。歐盟提出建軍,脫離美國的外交獨立,將會開啟新的大西洋關係,推動國際多元化的新格局。
中美關係在貿易協議下的改善並不鞏固,理由是美國已認定中國是它霸權的最大威脅,不令中國屈服,不會罷休。現階段的改善只是暫時妥協,可能很快就會反覆轉壞。美國在加強對華的制裁,中國也在積極建設防備工程,國內外政策不會弱化,在香港的主權治權亦只會強化。
撤軍則是大勢已去,美國是無力扭轉,不甘心作多元化的一極也沒辦法,這也將是今後國際發展的重心。各國爭逐,中國正好借此增強實力,抗衡美國的壓力。一是中俄合作,強推朝鮮半島無核化,以北韓主動來把美國在南韓、日本部署的武器和軍力後撤至關島一線,使東北亞可重新大發展。二是中國與德國、法國加強合作,不僅是一帶一路推動的歐亞貿易整合,更要在國際事務上合作,中國也可向德國等歐盟國家的環保、製造業、教育文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