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犯罪集團與藥房有緊密的連繫,犯案手法刁鑽,銷售目標主要針對是水貨客。版權及商標調查(行動)課監督方永佳指,藥房職員會先觀察客戶外表,若看到「易落手」的客人,如水貨客或年紀較大的人,便會推薦冒牌貨,並聲稱該冒牌產品為廠商外銷至生活水平較低國家的批次,所以價錢較為便宜,比市價低四至八成,但貨品質素與市面所售的貨物相若,以游說客戶購買。
相反,若職員遇到較精明或本地的市民,便會提供正貨,故即使關員「放蛇」,買到的貨品亦真假參半。當局發現藥房亦會把真貨和假貨混合儲存,魚目混珠令人難以分辨。
版權商標一般調查組指揮官曾建邦則指,部分冒牌產品有明顯特徵,例如其中一種中成藥,正貨為一樽卅粒,外表亦印有「香港製造」;相反冒牌品的包裝卻寫着與正貨差不多的名稱、並另以細字標示又名該正貨的名字、以卅六粒一盒為單位、外表沒有「香港製造」、反有「外銷品」字樣。
另有正貨藥物包裝並沒有「外銷品」的字樣,包裝數量只有五十或八十粒一盒;相反冒牌貨外表的底部有明顯的「外銷品」字樣,每盒的數量只有卅六粒一種。當局相信騙徒利用有關特徵騙取消費者,讓人以為有關冒牌貨是自海外回流,俗稱「水貨」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