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鼠疫疫情疑迅速擴散,自今年十一月至今共確診四宗鼠疫病例,令人心惶惶。鼠疫是高傳染致命疾病,十四世紀歐洲爆發時,曾奪去逾五千萬人性命,而且內地已靜息多年無病例,不少人早掉以輕心。本港鼠患近年惡化,有傳染病專科醫生指,鼠疫可經跳蚤叮咬或飛沫傳播,雖然本港爆發鼠疫機會不高,惟市民需注重個人衞生,外遊後有氣促及肺炎應立即求醫,若不幸受感染,醫生多會處方抗生素醫治。
根據世衞統計數字,由一○至一五年間,全球共有逾三千二百宗鼠疫確診病例,五百八十四人死亡。常見鼠疫主要分為腺鼠疫及肺鼠疫兩種,前者通常以鼠代表的齧齒類動物身上的跳蚤叮咬傳染給人類,若不加治療,死亡率可高達七成半;至於早前北京確診的兩個病人均是肺鼠疫患者。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德賢指,肺鼠疫可透過飛沫及痰液傳播,在人群中的傳播風險較大,接觸患者前應戴口罩及穿上保護衣,鼠疫亦可透過跳蚤叮咬傳人,市民除了勤洗手外,噴灑驅蚊劑亦有一定預防作用。曾又稱,雖然目前本港出現鼠疫個案較微,惟不能排除到過疫區外遊返港的市民會將病菌帶進港的可能性,故曾到北京、甘肅等地返港的市民,若出現肺炎及氣促等病徵,則應加強防範以防社區散播。而老鼠曾接觸的任何食物或罐裝飲品都要棄掉,並留意食肆是否出現過鼠蹤,政府亦要加強控制鼠患,防止鼠疫在本港爆發。
另一名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亦稱,雖然鼠疫並非無藥可醫,但市民應加強防禦,如發現病徵應盡快求醫,醫生多會處方抗生素醫治。他解釋鼠疫是因鼠疫桿菌病原導致的感染,野生齧齒類動物帶有鼠疫桿菌,例如老鼠、葵鼠、松鼠、倉鼠等都可以是溫床,有飼養動物者要特別小心。
老鼠被跳蚤叮咬後,如近距離接觸老鼠,跳蚤再叮咬人或動物,即將鼠疫桿菌傳播。而如老鼠受感染死亡,在無防護裝備下處理屍體,近距離接觸到如老鼠的排泄物或吸入老鼠飛沫,亦有機會受感染。他解釋鼠疫是經飛沫傳播,要有許多巧合情況、因素出現,例如病者同時使用霧化儀器,飛沫粒子才有機會經空氣傳播開。
感染腺鼠疫可致局部淋巴腺炎,病者會淋巴腫脹;肺鼠疫即桿菌蔓延到肺部。另外尚有咽鼠疫,病者吸入或進食受桿菌污染的物質,致咽喉腫脹發炎及頸部淋巴腫脹發炎。桿菌亦進入血液中,造成敗血症型鼠疫。以往因敗血症型鼠疫致病人皮膚廣泛出現壞死而發黑,故被稱為「黑死病」。
各種鼠疫患者病徵共通點都是發燒、沾寒沾凍、全身乏力等,病者抽血化驗會發現其白血球很高等等。進食受病鼠污染的食物,亦有可能受感染。
而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資料,腺鼠疫潛伏期一般為二至六天;肺鼠疫潛伏期一般為一至四天。
預防勝於治療,曾祈殷提醒要盡量避免接觸齧齒類動物:「因唔知佢身上有無帶跳蚤帶有桿菌,或已被感染。」亦要注意個人衞生、勤洗手,做好防蚤叮咬等保護。如要處理動物,要戴手套、口罩等等。如有飼養小動物,更要注意定期滅蚤。
鼠疫患者雖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而若蔓延至肺部更屬高傳染性,惟因檢驗需時,所以感染鼠疫的患者都要受隔離。病人要盡快接受治療,最少要接受針劑抗生素七至十日,視乎病情而定。照顧病人時要穿着保護衣物,戴眼罩、外科手術口罩、手套等,有機會緊密接觸病人的親友或醫護人員,亦可服用抗生素七日,避免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