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腰痠背痛慎防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屬血癌之一,癌細胞會隨着血液循環走遍全身,潛伏期較長,一般可達十至二十年以上,患者會出現貧血、腎臟衰竭、骨痛及骨折等徵狀,長者、男士或常接觸輻射人士患此病的風險較高。有專科醫生指出,本港二○一七年的新症數目創十年新高,惟傳統雙標靶治療中的注射式蛋白酶體抑制劑(PI),有機會導致周邊神經病變等嚴重副作用,停藥或減藥或會令病情失控,建議患者可考慮轉用副作用較少、適合長期使用的新型口服PI。

後天形成 病因未明

多發性骨髓瘤屬後天形成的基因變異,病因至今未明。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區永仁解釋,骨髓內的漿細胞負責製造抗體蛋白對抗感染,正常情況下每種漿細胞只會分泌出一種蛋白,多發性骨髓瘤源於漿細胞出現基因變異、生長失控,分泌出一式一樣、沒有任何抵抗力的副蛋白,堵塞腎臟和侵蝕骨頭,導致骨頭內的鈣質流出進入血液,引發高血鈉症、骨痛及骨脆。同時骨髓因含有大量副蛋白,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失去生長空間,影響患者造血能力,形成貧血。

醫管局資料顯示,本港多發性骨髓瘤的新症個案,由二○○八年起持續上升,一七年更較十年前大幅飆升百分之卅五,達二百七十宗,當中六成為六十五歲以上人士,三成半為四十五至六十四歲人士。

延誤治療可致骨折

區指出,長者腰痠背痛非常普遍,即使出現病徵亦誤以為是骨質疏鬆,延誤治療或會導致多處骨折,提醒市民若有懷疑,就應盡快求診,並接受多方面檢查。

區表示,現時醫學界主要採用「雙標靶治療組合」,同時使用蛋白酶體抑制劑(PI)及免疫調節劑(IMid),抑制骨髓瘤細胞的分裂和增值能力、抗血管新生及消炎,醫生亦可加入類固醇藥物,協助消炎和降低化療藥物導致的惡心及嘔吐,經標靶治療的存活中位數亦由三年大幅增長至五年。區續指,患者大多為長者,惟傳統PI要求他們每周接受皮下或靜脈注射,不僅舟車勞頓,一般注射至第八針就會出現手部麻痹,只能選擇停藥或減藥。

新型口服藥效果佳

區指出,新型口服PI耐受性良好,患者不但可長期用藥控制病情,更可正常工作及生活,維持生活質素。今年五十九歲的患者何小姐二○一四年十月起出現腳跟、腳背疼痛等徵狀,其後蔓延至膝蓋、肋骨,導致夜不成寐、行路時如同「踩玻璃」,終在一五年確診多發性骨髓瘤,其後雖曾接受化療,但亦未能控制病情。直至二○一六年,何參加新型口服PI的試藥計劃,不但痛症及腎功能得到改善,至今已與常人無異,可工作、運動及旅遊,只需每三個月覆診一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