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圍觀:貧富懸殊矛盾深 香江死症種仇恨

社會亂象叢生,暴亂衝擊不斷上演,無能政府無力化解當前危機。本報特別設立「香港圍觀」評論版,全方位監察政府施政,歡迎有真知灼見、關心香港的社會各界以至全球華人就不同議題發表心聲,為香江把脈。

反對《逃犯條例》引發的社會事件持續,香港深層次問題需政府正視,例如社會福利層面的貧富懸殊問題,政府不能「隻眼開隻眼閉」,認為「香港無人餓死」便對問題視而不見,看到有錢人奢華生活,但又容忍板間房住戶晚晚被蝨咬至夜不能眠,政府要維持社會穩定便要建立公平制度,為問題設限,例如甚麼標準的生活可以接受,哪一個水平的生活才算有尊嚴呢?

社會福利署多年前將直接社會服務交由百多間資助機構推行,機構往往找到額外資源推出創新服務,回應社會需要,服務貼地性強。我曾建議本屆政府向市民解釋服務未做到的原因及政府目標,讓公眾理解服務樽頸位。以下三個例子說明向公眾講解施政觀念,與民共議的重要。

舉三個例子 揭施政不足

例子一:數萬人輪候安老院舍宿位,等候數年才得到宿位,殘疾宿位更等上十年,市民不會理解為何政府提供宿位或服務杯水車薪,但政府多講解理念,公眾便明白宿位不足與「地方」有關,而不是政府孤寒。例子二:發展遲緩學前兒童以往要等候一、兩年才有評估,可能錯過治療黃金期,政府訂立學前兒童康復服務「零等候」目標加推服務,明年或後年應可達標;同樣設立「零等候」目標的加強社區及居家安老照顧服務,政府推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但服務追不上需求,揭示「人手」不足問題。例子三:長者日間中心等不足夠,政府出錢買物業提供服務,讓市民知道「地方」是服務樽頸。

與民共議是教育公眾的過程,令服務更貼地,醫療等範疇應向社福範疇學習,譬如醫院管理局照顧九成住院病人,七百萬市民是持份者,但市民參與政策討論機會不多,當中醫院聯網如何劃界、應否建設兒童醫院,以及醫生人手不足問題等,都只停留在專業及政界討論。

雙方建互信 助持續發展

政府官員如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不處理深層次問題,民怨會累積,到沸點會質問為何做手術要輪候兩年,民怨爆發會影響政府管治威信。因此,政府應以開放態度與民共議,對公民發展、長遠持續發展及市民與政府建立互信都很重要。

電郵:news@on.cc

傳真:+852 3600 8800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