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寶庫:生物製劑治罕病 需先了解副作用

生物製劑是近二十年興起的新類型藥物,其有效活性成分是從生命有機體中藉分子生物技術提取的物質(主要為蛋白質)。自面世以來,已逐漸應用於免疫系統的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和銀屑病)、癌症、中風、糖尿病和其他罕見疾病。

針對體內蛋白濃度

有別於傳統化學藥物,生物製劑大多不能口服,主要原因是它們的體積較大而且結構亦更複雜,不容易被吸收,故多數為注射型及輸注型;由於生物製劑是需要培植的藥物,價錢一般亦比較昂貴。

隨着醫學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我們發現不少疾病的成因與身體內特定蛋白的濃度有關,因此科學家可以透過分子生物技術,設計及生產出相應的生物製劑,以解決症狀或紓緩疾病的進展。

容易引起免疫反應

最常見例子為利用胰島素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達至血糖平衡,藉此治療糖尿病;另一例子是以人類免疫球蛋白(IgG1)單株抗體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致病因子進行抵抗或干擾其信號傳送,從而減輕其症狀。

儘管生物製劑有較高專一性,造成的副作用通常較少,但它們亦因其體積結構關係較易引起免疫反應,故此病人決定選用生物製劑前,應細心聆聽醫生的意見和充分了解其效用及潛在不良反應,選用後亦應按指示完成整個療程和跟進方案。

欲了解更多資訊,可參加港大醫學院12月14日在尖沙咀香港科學館舉辦的《生物製劑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藥物治療》健康講座,11月29日開始在網上www.med.hku.hk/publiclecture接受登記。詳情請電3917 9212查詢。

周聖峰博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