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康復服務輪候時間雖長,但種類多元化,能就不同特殊需要作針對性訓練。近年又推出到校服務和訓練津貼作過渡,支援漸趨完善。但六歲以上的SEN學童支援政策以校本為主,由學校決定訓練內容,缺乏針對性,家長認為成效不大。
教育局於公營中、小學實行「三層支援模式」,因應學生的特殊需要程度將支援分為三個層級,按各層級的學生人數向學校提供津貼,上限為一百五十萬元,由校本決定如何使用這筆津貼以及所提供的服務。
羅太的長子Bosco小三時確診患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異常症和讀寫障礙,學校提供每年六至八課的社交訓練和音樂治療,她承認兒子接受治療後情緒較穩定,專注力亦有所提高。「不過啲訓練要湊夠一班人先開,可能呢個學期有,下個學期冇,令佢病情反反覆覆。」另外,學校以增加默書時間、提供考試範圍作為其讀寫障礙的「支援」,但幫助不大。
她認為有關政策透明度不足,學校未必會主動向家長報告子女支援層級、服務內容,家長亦不清楚津貼是否切實用於其子女身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黃文杰建議,教育局向中、小學SEN學童每年發放定額津貼,家長可因應子女需要,向機構購買針對性訓練或興趣班。她又建議該局參照言語治療津貼,加開其他如注意力缺乏過動異常症等專項津貼,照顧不同特殊需要學童。教育局發言人表示,該局除向學校發放常規資助外,亦一直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及教師培訓,以協助公營普通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