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黃河經濟帶會否成為大白象

十‧一前夕,中央高層在鄭州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到繼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之後,第五個國家級重大戰略。

國家級重大戰略

這一定位非常之高。之前高層也曾視察如海南改革開放試驗區、東北振興等議題,並且舉行跨省座談會,但是並未納入國家級戰略。雖然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也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但時過境遷,如今黃河在國家總體經濟版圖中,存在感很低。此次陡然提升,頗出乎外界預料。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並未像「長江經濟帶」那樣,提出「黃河經濟帶」概念,而是突出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任務,可見還是有所區別對待。不過,在民間層面,則通常稱為「黃河生態經濟帶」。今年五月份,幾家北京高層智庫曾專門就此開過研討會。

實際上,提升黃河的戰略地位,此前已有先聲。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央在環保領域出過的兩大重拳,一是甘肅祁連山事件,上百位官員被查處;二是陝西秦嶺事件,包括陝西省委書記趙正永、省委秘書長錢引安、西安市長上官吉慶、市委書記王永康等一大批省部級高官受到法辦、降職、調離等不同處分。如今看來,這兩起事件都與保護黃河領域生態有關。

因此,下一步的黃河發展,首要是更加收緊生態紅線。這對於重化工業、房地產開發等許多行業,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其次,黃河領域與陸上絲綢之路尤其是歐亞大陸橋的走向高度重疊。黃河早已不具備長江、珠江那樣的通航功能,因此,沿黃河各省的經濟聯繫遠不如長江各省那樣緊密。但是,通過高鐵、高速公路,仍然能夠打造現代化交通物流網絡。西安、鄭州已經成為歐亞聯運的樞紐城市。在黃河納入國家戰略之後,東西向的經濟布局面臨新調整。而且在京津冀和長江之間,有廣袤的經濟低窪地帶,如果黃河領域能夠崛起,對整體的區域經濟布局,有着深遠的影響。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黃河上游的甘寧青是深度貧困帶,中游內蒙古、陝西、山西嚴重倚賴煤炭、石油等重化工業,下游的山東、河南雖然經濟總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三、第五,但大而不強,經濟結構較差。而且其他四大戰略區都有一線和強二線城市作龍頭,如京津冀地區的北京、天津,長江經濟帶的上海、重慶,大灣區的廣州、深圳。但沿黃河省份的西安、鄭州、濟南、青島,都缺乏足夠的凝聚力。所以,黃河領域開發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可以預見的是,不久國家層面就將成立由政治局常委領銜的「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高層提出,黃河領域中心城市要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這釋放了扶持信號。但在五大戰略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對黃河的政策傾斜幅度,恐怕遠遠比不上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如何真正實現戰略落地、避免淪為大白象,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