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消毒藥水含菌事故愈揭愈多,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承認,過往對低濃度氯己定的消毒藥水無規管,衞生署正抽查市面上不同的消毒藥水,並檢視國際做法,研究需否調整對消毒藥水的規管。有立法會議員批評衞生署後知後覺,對消毒藥水「無王管」,政府在現行法例上處於被動無法主動回收,當局應盡快檢討規管制度及訂立強制回收條例,以堵塞監管漏洞。
至今已驗出八款消毒藥水出事,當中有由內地生產,部分更無明確標明來源地,有傳坊間不少同類消毒藥水是從美國等地購入消毒濃液,為了節省成本,運抵內地或香港等工房加工稀釋,但藥水稀釋過程期間採用的水源、消毒及儲存過程有無帶菌機會,則無從得知。
受洋葱伯克氏菌感染的粉紅色包裝消毒藥水非常普及,在社區藥房及零售店均有售賣,亦有不少人甚至長期病患者會自購用來清洗傷口。免疫系統較弱的病人一旦使用,細菌經傷口入侵體內,隨時引起細菌入血的敗血症,足以致命。
公立或私家醫院內用作醫療器具消毒的消毒水,亦會用上被揭含洋葱伯克氏菌的消毒藥水,將使用過的醫療器具消毒,但消毒藥水含菌就變成了「無菌變有菌」,故相信透過再使用該等工具促使中招的機會及人數也會增加。
根據條例,含低濃度氯己定而沒有標籤用於破損皮膚或處理傷口的產品,並不列作藥劑製品,市民不應使用這些產品處理傷口或用於破損皮膚。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解釋,符合用作洗傷口的消毒藥水,包裝後必須再用高溫蒸氣消毒儀器消毒,惟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以為任何消毒藥水都能洗傷口」,建議政府長遠應檢討規管制度,研究低濃度消毒藥水是否需要作為藥劑製品規管。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則批評政府後知後覺,事隔三日才決定全面抽查各款消毒藥水化驗,擔心這些消毒藥水直接用於病人的傷口,長期病患者非常高危。今次事件亦反映政府處於被動角色,現時沒有法例強制供應商回收不合規格的藥劑製品,只能靠自願回收,擔心市民仍可從市面上購得受污染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