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t/news/20190923/photo/0923-00176-045b1.jpg)
在Kessay的紀錄片放映會上,有無伴奏合唱表演。(受訪者提供)
「我眼中想呈現嘅天水圍,其實係一個好多年輕人嘅地方,而年輕人有佢哋想做嘅事。有好多正面嘅訊息、活動進行緊,無伴奏合唱係其中一樣,我想畀區內嘅人見到,呢個地方都好有活力,亦好有夢想。」在天水圍成長的Kessay,對自己的社區很有感情,作為中大音樂系學生的他,希望用自己擅長的音樂和拍攝,去製作一條紀錄片,凝聚社區之餘,亦令區外的人對天水圍有新的認識。
無伴奏合唱 譜出四個故事
![](/cnt/news/20190923/photo/0923-00176-045b2.jpg)
Kessay(右三)在中學時,已跟同學到紅館表演無伴奏合唱。
![](/cnt/news/20190923/photo/0923-00176-045b3.jpg)
用一部Loop Station的機器,可把人聲錄進去,然後不斷循環、層層疊上去,一人也可無伴奏合唱。(張德輝攝)
區內舉辦放映會 趕走悲情
過去幾年,無伴奏合唱在香港逐漸盛行。Kessay表示,無伴奏合唱毋須另購樂器,經濟上入場門檻較低,造就天水圍區超過一半中學都開辦此課外活動,多間非牟利機構亦有提供相關課程,讓更多基層學生可接觸音樂,並藉着音樂的成就去改變人生。
Kessay對音樂的熱誠和推廣無伴奏合唱的堅持,得到不少朋友和老師的支持,而在中大崇基學院「圓夢計劃」的經濟資助和行政支援下,Kessay用了大半年時間,一手一腳拍成紀錄片,還舉辦了幾場區內、區外的放映會,希望用這紀錄片,連繫天水圍區內外的人,讓這個社區不再「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