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免疫療法未納名冊 癌患無資助如等死

肺癌為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一七年奪去近四千人命,佔癌症死亡人數逾四分一。近年出現能提高存活率及減少後遺症的「免疫療法」,但一直未被納入藥物名冊,其高昂價格令不少無能力負擔的患者錯失治療機會。關注團體促政府加快把相關藥物納入資助範圍,趁《香港癌症策略》上月推出,立法會議員亦認為食物及衞生局應檢討以成本衡量的藥物名冊制度。

「人命嚟o架,你(政府)唔資助晒都資助少少啦。」現年六十四歲的陳伯,兩年前確診第四期肺癌,接受兩次電療後變得容易疲倦及影響進食,及後改以免疫療法,經過三十次治療後效果良好,惟他每次治療需要的藥物索價約四萬元,且每三至四星期便要接受治療,至今已花費逾百萬元,幾近耗盡積蓄,需要家人幫忙。經濟壓力與日俱增,今年五月他發起眾籌,成功籌得八萬元,但對治療費用而言僅屬杯水車薪。陳伯坦言,若將來無力負擔也無辦法,「長久落去我唔死,佢哋(家人)都死啦」。

公務員親屬獲政府資助

「如果要錢,我根本冇能力去醫。」年屆七十四歲的患者伍伯則比較「好彩」,由於太太曾於公營醫院工作,受惠公務員親屬身份,他獲政府資助使用免疫治療藥物。伍伯三年前確診第三期肺癌,腫瘤黏附其中一條主要血管,進行微創手術風險極大,子女亦擔心他年紀大難以承受化療,及後得悉有免疫治療,自費近三十萬元應付首兩個月藥費後,成功獲政府津貼餘下藥費。

接受治療後,伍伯表示立即感到身體好轉,腫瘤由六厘米縮小至四至五厘米。他至今接受約二十次治療,病情已基本受控。伍伯坦言非常幸運,曾於病人組織中見過不少十多歲的癌症病患者飽受折磨,令他感到痛心,希望政府能資助更多人接受免疫治療。

倡提高藥物數據透明度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以往不斷向政府提出把免疫治療藥物納入藥物名冊,惟得到的回覆不外乎「還需要實證臨床數據」及「有其他藥物更需要處理」等,希望政府提高相關藥物數據透明度、加快把藥物納入資助網,及回應病人需要。

香港聯合腫瘤中心顧問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宇聰表示,免疫治療的成效在世界各地均有數據支持,已證實能提高存活率及減少後遺症,完成免疫治療後半年出現後遺症的個案僅為使用化療的五分之一。無論是一開始便接受免疫治療,還是使用其他療法後再轉用免疫治療,均有良好效果。李相信目前是價錢因素令醫管局需要再三考量,他理解把該藥納入資助範圍會增加庫房壓力,但他希望每位病人都能得到適切治療。

醫管局:考慮成本效益

醫管局發言人指,免疫療法中的藥物屬藥物名冊中沒有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物。該局設有既定機制,由專家定期評估個別藥物是否適合納入藥物名冊。評審過程以科研實證為基礎,並考慮藥物的安全性、療效和成本效益等因素。該局會繼續密切留意不同癌症藥物的臨床醫療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聽取病人團體的意見和建議,以善用有限公共資源及為最多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治療的原則,檢討藥物名冊和安全網的資助範圍。

圖:甘偉倫、關萬亨

文:劉燁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