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困擾青少 個案不絕

每五十個人便會有一個人患上強迫症,不停洗手、一直洗澡原來已經是患上強迫症的指標,青少年至二十歲更是患病高危期。強迫症患者會出現強迫思想及強迫行為,甚至強迫身邊的人一同做重複的行為,患者通常也伴隨着嚴重的焦慮情緒。不少患者及患者家屬都不了解強迫症的病徵及處理方法,故無法為患者及家人解困。有社工分享,家人的支持網絡及建立患者的自尊感,對治療青少年患者尤其重要。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註冊社工林翠琼指,青少年強迫症的成因很多,尤其容易因與家人發生衝突,引發強迫症。她形容強迫症為「欺凌者」,令患者產生很多不必要、不現實的擔憂,使他們以重複的行為緩解焦慮情緒,更常常因此感到內疚和影響生活。她舉例,有人會因為「怕受污染」而重複地強迫自己清洗身體某些部位。

助建安全感 抵抗焦慮情緒

林翠琼表示,很多強迫症患者因不能自控,思維上擔憂危險而不肯外出,令社交發展受限。她建議,患者的親友應該多理解和多鼓勵患者,建立患者的安全感以及能力感,舉例有患者不願出門時,其朋友會在附近的巴士站等他,並承諾「遲到都要一齊走」,患者因此會感到被支持和被愛,成功反抗焦慮情緒而踏出大門。

過分遷就患者 恐加劇病情

原來不少家屬在照顧強迫症患者時會過分遷就,如協助患者的強迫行為或代為履行日常責任,林強調該做法會令患者病狀更嚴重,甚至失去日常功能。她憶述,有一位接受中心治療的患者,每次來回都要花費兩小時路程時間,因為她在路上會不停檢查「有冇跌嘢」,令出行時間倍增,不過,患者母親仍堅持讓女兒獨自出行,免讓患者懷疑自己及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該母親不會為慳時間或害怕女兒走失就長伴左右。

現時強迫症的主流治療方法為認知治療,但林翠琼指,因認知治療的方式較「強硬」,需要患者展露內心,願意接受認知治療及成功完成治療的患者比例相當低。她補充,患者除要獲得親友的支援外,更可參加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提供的「強迫症自助教育課程」,接受緩和的「接納及承諾治療」和靜觀,目前已有約二十人參與課程,未來會在十月再開一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