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結果即將出爐,新任黨魁拜相後將帶領國家繼續進行脫歐談判,任重道遠。然而諷刺的是,這場對國家未來舉足輕重的選舉,卻被外界批評為「小圈子」,所謂西方式議會民主,認受性大受質疑。
事實上,今次已不是「英式民主」第一次遭到質疑。導致今日英國政壇紛亂如麻的田地,追源溯始是前首相卡梅倫發起的統獨公投。早在脫歐公投前,卡氏便已在蘇格蘭公投中嘗到了甜頭,最終保住大不列顛領土的完整。卡梅倫之後「再下一城」,試圖透過公投一次過解決更敏感的脫歐、留歐爭議,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脫歐派以些微票數壓倒留歐派,卡氏政治豪賭失敗不僅斷送了自己的仕途,脫歐談判的爛攤子更是貽禍至今。
本來,「公投」不失為直接民主的最佳體現,一人一票每票等值,少數服從多數,社會各方繼續向前看,平息干戈。然而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面對脫歐與否的大是大非問題,很多選民其實並沒有深入了解,有些只是聽信脫歐派政客的宣傳,相信英國脫歐後可從布魯塞爾那裏奪回主權,回復昔日的「帝國榮光」,再加上脫歐派以停收搶飯碗的移民作為賣點,成功斬獲不少低下階層的選票。
最好笑的是,選舉結果揭盅後,互聯網搜索引擎關於「歐盟是甚麼」的輸入以倍數激增,更有甚者,不少人「輸打贏要」,以致舉行「二次公投」的聲音此起彼伏,反映選民壓根兒就沒有將手中「神聖」的一票當回事。一方面是選民輕率妄動,另一方面是政客們難堪重任,他們只是抱着「脫了再算」的心態(或者根本沒有想過公投會「弄假成真」),等到選民真的決定脫歐,才驚覺自己手上並沒有時間表、路線圖,接替卡梅倫出任首相的文翠珊,更是連議會共識也達不成,其提出的脫歐方案三度被否決,最終只能黯然下台,堪稱醜態百出。
如果說公投好歹也有足夠代表性,那麼保守黨新黨魁之爭,則是徹頭徹尾的「小圈子」選舉,連最基本的認受性也欠奉。英國全國人口約六千六百萬,有資格選黨魁的保守黨黨員十六萬,比率僅為百分之零點二。再看看保守黨的人口結構,幾乎清一色是白人,百分之四十以上六十五歲,三分之一年收入超過五萬英鎊,整體分布並不能反映全國情況。更有甚者,整場黨魁選舉不僅沒有民主之實,連民主的形式也懶得裝扮。眾所周知,約翰遜有「英國版特朗普」之稱,一張大嘴巴口沒遮攔,最經典是誤導選民脫歐能為英國政府每周節省逾三億英鎊,事後卻被證實子虛烏有,或許自知會被翻舊帳,加上在民調中遙遙領先,約翰遜竟採取「少講少錯」的策略,甚至乾脆拒絕出席辯論會,連選民也避見,還談甚麼「民主」?
英國的制度百孔千瘡,美國的制度也好不到哪裏。特朗普以較少普選票數上台,再次凸顯選舉人票制度的荒謬。特氏上台後獨行獨斷,更是把山姆大叔經常掛在嘴邊的「制衡」肆意踐踏。英美「特殊關係」或許搖搖欲墜,但兩國民主制度變質變味,卻是「難兄難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