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近幾年的全面深化改革,雖號稱「全面」,但總體上是政治先行。經濟領域,小修小補甚至政策收緊,政治領域則動作頻頻。當然,政治領域的改革絕不涉及體制,而只是具體操作層面和運行方式的調整。
先是從紀檢系統改革入手,對中紀委內設機構、派駐紀檢組、巡視組等大範圍重構,加強了對官僚集團的監管。繼而進行「史上最強」軍隊改革,裁撤四總部、大軍區,重組軍委、軍種、戰區、軍校、武警,握緊了槍桿子。然後從去年對黨政機構、人大政協、群眾團體進行全盤改革,重要權力收歸黨管,開啟「委員會治國」模式。用官方的話說,「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
而從歷史經驗來看,政治系統大規模改革,在對中央文武衙門動刀之後,下一步往往就是州府郡縣的重構。內地目前已經開始多點開花。本周,中國新增了四個縣,黑龍江伊春市進行了行政區劃重大調整,將十五個區新整合為四區四縣。海外對於伊春或許比較陌生,其實它曾是中國「第五大城市」,市轄區數量僅次於四大直轄市,比廣州、深圳還多。這種畸形格局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伊春被譽為「林都」,曾是中國最大的木材基地,所謂的市轄區,實際是原來的各個林業局。多年來,舊有管理體制早已不合時宜,此次官方大刀闊斧進行調整,亦算是解決了老大難問題。
在整理行政區劃方面的大動作還包括:做大做強省會「核心」地位的方向愈來愈明確,如山東濟南吞併萊蕪;地改市、縣改市、縣改區大規模鋪開,如新疆吐魯番、西藏那曲、日喀則等地區紛紛改設為市;省直管縣探索壽終正寢,前幾年試點進行的直管縣,紛紛降格,重歸地級市管轄,茅台之鄉仁懷就不再由貴州省直管,而恢復為遵義市領導。
綜合來看,這些改革有利有弊。如伊春撤併轄區、濟南萊蕪合併,從節省公帑、精兵簡政來看,有積極意義。但大躍進式的地改市則名不副實,除了在城鎮化比例方面刷新數據外,很難看到有何實際意義。比如,西藏那曲,去年超越內蒙古呼倫貝爾,成為中國最大的市,面積約三十七萬平方公里,比整個德國還要大,相當於三百多個香港,但只有區區五十萬人口,這樣的「城市」意義何在?
按照現在的節奏,行政區劃改革,下一步必將擴大範圍。目前的焦點包括:新疆、西藏剩餘的地區改市;甘肅嘉峪關、湖北鄂州、江西新余等依靠大型工礦企業設立的微型市何去何從;南京等被中央巡視組批評首位度不夠的城市,會否步濟南後塵攻城略地?
而最大的硬骨頭,當屬黑龍江、內蒙古多年來糾纏的大興安嶺問題。這一地區有近二萬平方公里名義上劃在內蒙古境內,但實際行政上全部歸屬黑龍江,帶來諸多不便。黑龍江主張按照實際情況光明正大拓土;內蒙古則主張按照地圖「收復」大興安嶺。這種跨省的問題如果得到理順解決,將是檢驗行政區劃改革決心的試金石和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