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輸得冤枉

許多人認為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政治鬥爭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這是不確切的。泛民主派及其金主是贏家,後者更獲美國政府高層召見表彰,「勾結外國勢力」已不避嫌了。弔詭的是連在台灣的蔡英文也是贏家,她最近「消費」香港之亂多於談國事,不斷藉反修例批判「一國兩制」,令獨派聲勢大盛,更有利民進黨明年大選選情。民進黨由「抗中反統不敢獨」變成「反中促獨撈選票」,氣勢如虹;國民黨的「和中反獨不會統」相形失色,明年大選之後繼續「在野」的可能性極高。

泛民主派在此次反修例政治鬥爭中充分凸顯賣乖取巧,行險徼幸的政治投機本色。「六一二」警察強力鎮壓示威令多人流血,四位反修例年輕人自戕明志,泛民主派及其支持者批判政府不仁的同時,竟喊出「血債票償」的競選口號,表示選民必須在年底區議會選舉及明年九月立法會選舉,票投民主派,踢走保皇黨,並呼籲民眾登記做選民,增加票源。泛民主派這不叫打「悲情牌」,而是吃「人血饅頭」(出自魯迅的短篇小說《藥》)。他們利用反修例中遭遇不幸的人與事,進行政治炒作圖利的行為,可謂恬不知恥。然而,吃「人血饅頭」又確乎令原已疲不能興的泛民主派恢復了元氣。

相對於泛民,建制派當然是輸家。有人認為輸得不值,為何只是Side Bet,在修例一役又不是主角,竟要與政府一齊承擔惡果?有人認為政府無能故受牽累,下次選舉是禍不是福,於是在見特首時「問候她娘」!此消彼長,政治版圖或重組,建制派敗亦應然。

始作俑者林鄭月娥一敗塗地,特區政府管治威信「壽終正寢」,本是咎由自取,理應付出代價;但以林鄭為首的特區政府拿香港安危做賭注,輸了竟不用「找數」,輸的當然又是香港人!

參加反修例大遊行的百萬民眾,實一無所得,因為五大訴求無一得到特區政府正面回應。經過三次大遊行之後,也許人們可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百萬人走上街頭,和平理性有秩序表達訴求,可以傲視世界,香港人真是了不起!此外,贏了些甚麼?頗有一些人認為民眾宜見好就收,不應繼續抗爭,令到社會動盪不安。問題是現在見了些甚麼「好」?林鄭不下台、政府不改組、法例不撤回……,「好」在哪裏?這就是為甚麼不同形式的反政府示威遊行及集會「遍地開花」,持續出現,而港九新界離島都有「連儂牆」,不滿政府的民眾躁動、喧囂不會停止,乃至激烈抗爭都不會停止。面對香港之亂,年輕人懷憂喪志,年長者忐忑焦慮。香港人都是輸家,而且輸得很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