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環保風氣愈趨盛行,惟不少垃圾未獲妥善處理便流入大海,對水質以及海洋生物造成影響。有藝術家有感海洋垃圾問題日益嚴重,遂以在海灘收集到的垃圾作展品,藉此呼籲社會各界正視問題,並反思人類在保衞環境的應有之義。
內地製造的膠瓶蓋、德國品牌的護髮產品、南韓直送海鮮發泡膠箱……現場並非百貨公司,而是藝術研究團體TRES所設置的垃圾展。團體成員視覺藝術家Ilana Boltvinik和攝影師Rodrigo Viñas,日前受關注環保議題的團體WMA邀請,於中環設置名為「無所不在」的海洋垃圾展覽,早前更走訪香港多區收集垃圾。他們並不是見垃圾便拾回來展覽,主要收集兩類垃圾,第一類是由外地漂流到香港海岸﹔第二類則是表面附有微生苔蘚蟲的垃圾。
Ilana指,香港海域能找到世界各地漂流而來的垃圾,除膠瓶蓋及護髮產品外,團隊亦在石澳鶴咀垃圾灣發現來自台灣、印尼以至印度等地的垃圾,如牙膏、木桌、化學品樽及電腦裝置等。他們展示這些漂洋過海的垃圾,是希望大眾認清環境問題屬全球化問題,並反思現時的消費模式。
至於為何要找附有苔蘚蟲的垃圾,Rodrigo解釋,這種微生物通常出現於長時間在海中漂流的垃圾上,而要生長至肉眼可見的程度,需時最少三個月。展覽場中不少展品表面鋪滿點點白色,正是苔蘚蟲寄居的證據,部分展品更被海水侵蝕至面目全非甚至破爛,可見它們已漂流一段非常長時間。
雖說垃圾圍城不止是香港問題,但Ilana坦言相較其他已發展城市,香港在回收工作上相對落後,垃圾徵費等措施尚未全面實行,她舉例指德國連玻璃亦會分顏色回收,認為香港作為富有城市,政府應承擔更多環保工作。不過,她亦稱讚本港在教育方面做得不錯,希望當局能把環保意識由學校推展至更多界別,例如生產及製造業,以更有效地推動源頭減廢。
圖:關萬亨、甘偉倫/文:劉燁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