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近年頻頻大興土木,運輸基建有增無減,乍看四通八達,惟不少鄉村交通仍十分不便,慘變「獨家村」。該些被遺忘鄉村人口老化情況嚴重,年邁及傷殘居民頓成遺孤,買餸、覆診更是舉步維艱。有鄉村屢次向政府申請增設巴士站不果,亦有村落連接外界的唯一邨巴路線於年初停運,港府卻不聞不問;有鄉村至今仍無車路到達。各區區議員狠批運輸署漠視鄉郊長者需要,促增設交通路線及電梯等通道設施。
「馬背村、馬環村同村口距離遠,又有老人家同輪椅人士,出去搭車都幾困難。」位於九龍東的鯉魚門寮屋區,有約三千住戶,當中不少為長者,需定期出市區醫院覆診。觀塘區議員呂東孩指,寮屋區沒有行車路,最遠的寮戶走到村口巴士站需約半小時,長者則需要更多時間,然而村口僅有一條巴士線到達,班次疏落,大熱天等巴士更是「難頂」。「雖然有紅色小巴,但冇長者優惠,老友記一般都唔選擇搭。」
呂表示,過去曾有地區人士向港府提出沿岸加建行車通道,惟因相關工程涉及維港填海,難以成事。現時村民的普遍訴求已改為加設更多巴士線途經村口,然而他指出,運輸署往往以乘客人數不足及營運成本問題為由拒絕,「近年村口一帶好多新樓陸續落成,對交通配套都有一定需要,運輸署有冇審視過呢啲因素?」
在沙田觀音山村長大的王先生,亦聽過類似的解釋。今年初,唯一連接該村與市區的邨巴因長期虧損而停運,現時僅餘的公共交通工具只餘的士。「佢(邨巴)朝早兩班、下晝兩班都好過冇!」王表示,該村只有一條車路通往九龍市區,另有步行通道連接沙田新市鎮,步程逾一小時,村內逾百名長者根本無法應付。患有關節退化的村民王婆婆表示,有關邨巴停運後只好留在家,生活物資都是依賴鄰里和兒子託運,形容自己「與世隔絕」。
沙田鄉事委員會主席及沙田區議員莫錦貴表示,曾就觀音山村的邨巴停運問題向運輸署求助,惟對方態度推搪。「成日話路線蝕錢唔做,咁你都有路線係賺錢(口架)嘛,點解唔可以拉上補下,用有錢賺嘅路線補貼,而係犧牲村民基本生活需要?」他續指,該署不但拒絕村民及其提議,更反建議由該署發牌予村民自行營運路線,惟僅限慈雲山往返觀音山村單一路線,而營運成本每程達數十元,莫認為有關建議毫無作用,直斥離譜。
早年將軍澳填海,大批水上人被迫「上岸」,最終定居坑口水邊村,惟因村落不符原居民定義,港府無法律責任為其建車路,至今只有石級路供村民出入。村民梁太指,約六十級石級路非常陡斜,且長滿青苔,長者難以行走,因此她會協助鄰居購買生活用品,惟無法幫助全村人。村長黃志雄亦指,過去曾發生村民中風召救護車,但救護員無法將擔架床及病人推上斜坡的事件,最終需消防協助,情況危急。西貢區議員劉偉章認為,即使環境條件不容建車路,運輸署亦應研究增設上坡電梯或升降機等設施,方便年長村民外出。
運輸署發言人指現時鯉魚門寮屋區及坑口水邊村的公共交通服務已大致可應付居民的出行,沙田觀音山村居民則主要自駕出入。而該署於去年至今年五月,收到上址涉欠缺公共運輸服務的投訴有三宗,均為觀音山村。另該署會適時檢討及改善專營巴士及專線小巴服務。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