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每年換一次,衣服季季要更新,當人人都生活在「買最潮,穿最新」的價值觀下,有大學生希望扭轉局面,從校園出發,以合作社及科技創企模式來推廣二手衣物買賣。大家各師各法,都只是想打破二手衣物「霉髧墮」的形象,減低環境負擔。
「我一件衫可以着十年,由細到大都係姨媽姑姐畀我,都着唔晒。」與馬屬真(Ivy)擁有同樣想法的,或只佔社會的少數,根據綠色和平一七年的調查,香港消費者平均每年會購買約十八件衣物,身旁的甘穎(Sherie)和不少人一樣喜歡購物,能用上一個較便宜的價錢買衣物,是她接觸山城角樂的原因。
這個由中大學生自發組成,提倡社區營造、資源善用的合作社設有衣物部,專門售賣同學或教職員捐贈的二手衣物,不但有一般上衣,還有校園獨有的體育服、實驗室袍,連面試所需的西裝亦有出售。雖為環保,但她們絕非來者不拒,見Ivy把衣物湊近仔細一嗅,又檢視衣物的物料、有沒有破洞、會否太俗氣等,再把大袋衣物逐件分類,希望改變大眾對二手衣物的理解,「啲人着到『霉髧墮』先捐,但喺外國嘅二手衫係可以好高質。」
捐贈者每周都有,但Ivy指實情是「有入無出」,鮮有人選購二手衣物,「我哋想做到資源循環,唔係你丟堆嘢,我哋不停堆積。」在旁的王曉欣(Tiffany)亦認為現時校內風氣不夠成熟,「有次宣傳有二手衫賣,對方問『啲人會着嘅咩』,然後我話我依家都着緊,佢覺得好驚訝。」
有人在校園內口耳相傳宣傳二手時裝,亦有人希望糅合科技解決問題。本港售賣二手衣物主要以實體店為主,來自泰國的科技大學學生劉麗玫(Pitchaya)便看準網購風氣盛行,嘗試開設網上平台,匯集本地不同的二手店與個人賣家,希望增加購買二手衣物的渠道。
消委會曾指港人平均每十天網購一次,最受歡迎的正是服裝。雖然香港並非Pitchaya的家,但衣物過剩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她希望透過平台減少浪費,「現時速食時裝盛行,消費者習慣價錢便宜而買更多,同時棄置更多。」棄置的數量,多得第三世界國家都拒絕再接收,這些衣服最終流落堆填區,變相要大自然「埋單」。Pitchaya現時與其六人團隊,希望先把平台打入各大專院校,繼而推廣到社區,「我們希望二手衣物可以成為主流風氣,在營商的同時亦可為環保出一分力。」
圖:朱偉坤、甘偉倫
文:陳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