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網絡防衞

《紐約時報》剛報道,美國政府官員承認在俄羅斯電網控制系統置入惡意代碼,可在指令攻擊時破壞俄羅斯電網,特朗普授權國家安全局可主動發動網絡攻擊。特朗普在新聞公開後指摘《紐約時報》叛國,但國際上和美國內部早已知悉美國在網絡上的攻擊部署,伊朗可以用網絡攻擊,與別國敵對時,網絡攻擊便是戰爭的一部分。為此,美國必然在別國網絡裏早就下了手腳。早幾年,德國總理與巴西總統都被美國在網絡上監控,盟國首腦亦受監控,美國的網絡間諜行為又哪會受節制?

正是由於德國總理手提電話被監控,德國開始與美交惡,要求與美互簽不進行間諜活動(no spying)條約,來防止美國對德國朝野的非法監控。結果,美國拒絕,並聲稱從來沒有同類的協議,也即是美國一直都對別國公民監聽、監控,侵犯別國主權。

德國的反應是建立起德國本身的互聯網系統,並把電郵網上通訊絕大部分保留在境內的本國伺服器。與此同時,德國對來自美國的社交媒體要求監控內容,包括仇恨言詞、恐怖主義活動與假新聞。

德國並從本國為基礎,尋求歐盟以及神根公約國成立共同的網絡空間和規則,限制境外入侵。此外,至少有十七個國家有法律限制網絡假新聞與內容操縱,十三個國家立法追究這些假新聞源頭。

這兩方面表面上不相連,實際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網絡上設有特殊裝置,滲入伺服器與個人電腦,除了可採黑客方式破壞,更可收集各種資訊,經過大數據分析整理,便可通過社交媒體等製造假新聞,塑造民情民意,達成政治目的。特朗普選舉時用的Cambridge Analytica大數據諮詢公司,正是把數據與民意操控結合起來,左右選舉結果。而且不但可用於選舉過程,更可應用於政策,乃至長時期在本國和別國社會營造輿論和民意調查結果。

美國經常指摘中國、俄羅斯、北韓的黑客攻擊,但最大的網絡操控者卻是美國,尤其是它控制互聯網的大多根伺服器,它也是最沒有規範原則,在網絡上和美國製造出售的軟硬件設後門裝置來伺機破壞,並作長期監控。

美國批評華為設備會有這樣的國家安全風險,實際上是因為美國的科技公司、互聯網機構乃至軍方及情治機構,早就已經長期侵犯着別國的網絡主權,以及別國公民的網絡人權。

國際上若沒法迫使美國遵守網絡道德守則,便只有把互聯網分割進行保護,來維護網絡主權,以對抗美國的網絡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