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推動水上的士 先要弄清定位

財政司司長的網誌日前表示,當局將在下半年展開「水上的士」的招標,預計明年啟用相關服務。對於引入新的交通工具,我們當然表示歡迎,但當局需要做好相關的定位,否則最後只會令政策鎩羽而歸。

個人認為,香港採用「水上的士」的名字,會容易使人誤以為它是計程收費,而且可以自選上岸地點的水上交通工具。不過,環觀國內外的「水上的士」,大多只是提供特定班次,以及載客量較多的渡輪工具,運作模式猶如巴士服務。基於航道及碼頭設施的局限,只有少數地區的「水上的士」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的士」,可前往自選的地點上岸。當然,維多利亞港作為擁有密集航道的港口,未來也只能提供定班和定點的「的士」,但相信它亦能對旅遊業帶來正面的作用。

早於二○○一年,當局首次提出「水上的士」的概念,但一直未有具體方案。直到十年後,時值啟德郵輪碼頭即將啟用,有地區人士再次提倡開設「水上的士」,以提高維多利亞港的暢達性,為部分搭乘郵輪的旅客,提供更方便的途徑前往碼頭。不過,當局指明當時的「啟德發展計劃」,沒有包括「水上的士」項目,亦相信既有的鐵路、陸路及海路交通線路,已能足夠應付增長的旅客。

如是者,再到二○一八年的施政報告,當局指會籌備「試行行經啟德、紅磡、尖東、西九龍和中環的水上的士」。事實上,早在施政報告發表前的兩個月,運輸署已經邀請相關營辦商提交意向書,並有消息指會在二○二○年第一季開航。故此,當局近日積極開展相關的招標工作,當中要求班次間距最多不超過四十五分鐘,以及載客量不少於一百五十人。

對市民吸引力不大

現時,當局對「水上的士」的定位尚未清晰,除了附有原先的旅遊功能外,又可能成為市民日常出行的工具。如此定位模糊,則有機會影響旅客體驗之餘,普通市民也未必獲得快捷的渡海途徑。試想想,過海最省時的方法始終是搭乘港鐵,而且眾多出口能直達街道中心。至於「水上的士」,即使日後加密班次也好,但五個上岸點與一般街道均有距離,對於日常出行的市民的確沒有太大吸引力。

正如旅遊業界有聲音指出,當局倒不如直接將「水上的士」定為「遊覽船」的角色,令投標者可以更好地制訂其營運策略。事實上,現時所計劃的五個站點,都是遊客常去的地方,但一般市民不會經常前往。若然欠缺清晰的定位,有機會使營辦商高估市民的需求量,最終使其難以盈利而失敗收場。相反,只針對遊客開展服務的話,則可以使他們更好地欣賞維港風景,充實香港特色的旅遊體驗。另外,此舉亦可以幫助營辦商作出合理的定價,增加日後盈利的可能,使其更容易達致可持續發展。

不論如何,還望政府能夠成功對「水上的士」項目進行招標。假若最終出現「流標」的情況,就希望當局能與業界加強溝通,盡快優化意向條款準則,勿讓「水上的士」再次議而不決,決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