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手機民調

國民黨中央昨日公布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初選名單,共有五人確定參加初選,包括高雄市長韓國瑜、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新北市前市長朱立倫、台北縣前縣長周錫瑋,以及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皆已繳交選務費用五百萬元新台幣,將在七月五日到十五日辦理民調,十六日宣布民調結果。至於民進黨,則於昨日起至十四日一連五日進行包括手機民調的全民調。

台灣選舉的民調方式,一向採取市內電話(固網電話)取樣,各黨參選人(總統及立委)都有主張將手機納入民調,理由是市內電話涵蓋率過低,無法接觸到特定族群,而民進黨決定將手機納入總統初選民調,據說是因為「辣台妹」蔡英文在年輕族群支持佔優,如要在全民調讓蔡英文贏得初選,就必須納入手機,賴清德曾因此有初選制度不公的質疑。

支持手機納入民調一方,認為只有手機民調才能真正反映主流民意,反對者則認為手機民調可能有被操作的空間。其實兩種看法都是以偏概全,要不要納入手機民調,問題不在民調的代表性和準確度,而是愈來愈多人對政黨用民調來決定候選人的制度缺乏信心。手機和市內電話調查究竟哪個比較公平、準確,都是可以經過實踐和科學驗證。

許多人認為,接到一個自稱進行民調的陌生人來電,然後花二十分鐘回答選舉相關問題,有多少人會認真完成有關調查,實成疑問。根據美國的民意調查研究中心發表的報告顯示,不論手機或市內電話,只有低於百分之十美國民眾願意回答;不過,有關研究將低回覆率電話訪問結果,對比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後發現,雖然用手機受訪民眾相較於市內電話受訪者來說,普遍年齡層較低且教育程度比較高,但受訪者背景上差別,經過適當加權計算後,兩者調查結果其實沒有顯著差異。由此可見加權對民調結果的重要性,按照美國的經驗,民調進行方式和低受訪率,都不至於讓結果失準。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民調題目的遣詞用字、問卷的長度、抽樣大小,到加權方式如何設定,每個細節都該有一定驗證步驟,任何差錯都會讓結果有偏差。隨便問受訪者幾個問題,然後簡單列出各選項的百分比,不是嚴謹的民意調查。台灣的政黨和媒體很多時候把民調當成吹風、造勢的工具,而有特定立場的民調機構,更會利用民調來引導受訪者,令結果對自己陣營有利。

民調真正問題,不是手機和市內電話取樣何者較為公平、準確,而是選民對政治人物的弄虛作假已有「套板印象」,對政黨及特定民意機構的民調亦已逐漸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