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33%食水未到戶已流失

【本報訊】本港常有爆水管與漏水事故,有政策研究所昨發表水資源管理政策現代化報告,指出香港用水量過多及水費分級制度過時等問題,更批評因政府水管滲漏、非法取水等多個因素,導致三成三食水未輸送到用戶水龍頭已流失。研究所建議政府應調整水費結構,推廣智能水錶以加強偵測滲漏。

指政府水管滲漏 倡調整水費結構

思匯政策研究所資深學人李煜紹指,國際水協會最新數據顯示,香港每日人均用水量達二百一十七公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近一倍。他又指,現時水費為遞增的四級制度,根據公屋住戶家庭平均人數而制訂首十二立方米供水免費。然而即使東江水價格及生產成本上漲,水費制度由九五年起從未更改,加上住戶家庭平均人數近年下跌,故李認為免費供水應調低至首九立方米。

他以三人家庭為例,若按用者自付原則調整水費結構後,每四個月的收費會由二百五十五元,增加逾一倍至六百廿二元。他強調,水費結構調整並不需要一次過完成,可分階段進行,而當局亦應考慮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政策支援。

李煜紹批評,若只計算政府和私人水管滲漏,已佔食水流失的兩成三,認為早年水務署更換老化水管未能解決全部食水滲漏問題。他建議政府進一步推廣更換智能水錶,實時監控用水和數據傳輸,並讓住戶透過手機等裝置得知用水量。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