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貿易戰科技戰 港人如何自處

最近有朋友問我,作為勞工界議員為甚麼喜歡寫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文章,是否偏離本業?一如工聯會的歷史,我們提出十字方針:愛國、團結、權益、福利、參與,排名是有意義的,我們在香港經歷了七十年來的時代變遷,深知國家利益是打工仔利益的根本。

德意志銀行早前發表《二○一九年全球物價報告》,為世界五十六個城市的人均收入排名,除稅後的人均月薪便是顯示一個城市財富的指標。在這排名上,香港的除稅後人均月薪不入全球前十名,只排第二十七位。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為甚麼我們的工資比美、歐、日等傳統高稅率國家落後相當距離呢?印象中,我們的拚勁和能力甚至比他們還要強。工資低的問題,除了是本地分配制度的問題,更關鍵的是香港,甚至是整個國家,並未有足夠支撐起高工資的高端產業發展。如果有高端產業並能自主研發,才可以賺別國或別人的錢,不用做代加工工廠為他人作嫁衣裳,不用靠炒賣金融、地產等等「塘水滾塘魚」,或倚靠本地消費「自己人賺自己人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突破的樽頸位。

打擊中國高端產業

高端產業最重要的是科技專利、知名品牌、文化產業。這些範疇如能達到領先水平,想不賺錢也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人人都要用手機,通訊晶片的專利費,一用上就要支付,這可是每年上千億的生意;優良品牌就如利潤放大機,相同的產品,貼上名牌升價N倍;新藥品專利,要處方就得付費;電影如《復仇者聯盟4》,上映一個月全球票房就超過二百億港元,還未包括傳播有利自己文化,促進一系列的產業。

中美貿易戰發展到針對華為5G的科技戰,其實就是要打擊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端產業。華為有科技專利和有品牌效應,美國要迫令中國放棄或放慢發展高端產業的政策,令大企業有寒蟬效應而不敢與之爭奪環球的高端市場,使我們國家不能突破中等收入這個門檻。所謂的安全風險,德國政府的調查指出,華為一個後門風險也找不到,反而美國的思科幾年來先後有十個以上的後門事件。美國歷來都是用這些莫須有罪名來打擊別國的高端產業,例如廿多年前日本的東芝、十多年前法國的阿爾斯通,為的就是永續美國自我聲稱的「國家安全」,即是世界第一的霸業。

說回香港,自港英時代已有一部分人認為香港夾在中西兩大勢力縫隙中,回歸後甘心做個韋小寶,強調「中港區隔」,就可以收穫最大的利益。少數人甚至甘於做「買辦」,不惜損害國家利益為外國人辦事發聲。但我們上一代人經過戰火,深刻體會落後就會捱打這個道理,內憂加上外患,打工仔怎會有好日子過呢?香港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所謂的黃金年代,正是適值國家改革開放的第一波,給香港無限商機,香港作為中介角色而達致經濟起飛,打工仔的生活也得到較快的改善,所以說打工仔的權益和社會乃至國家整體發展是同步的,甚至可以說除非我們願意永遠做別國的下線,否則與國家利益站在同一陣線,保障國家利益才可以確實地保障打工仔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