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之初曾矢言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於是除了出席立法會定期的行政長官答問會,接受議員的質詢,亦會偶爾出席立法會會議,並安排簡短的答問,加強與立法會議員的互動。她更曾高調表示要與反對派「大和解」。這本來就是緩和衝突、縮窄分歧的政治過程,也就是所謂政治溝通,但為甚麼會演變成林鄭被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在立法會粗言辱罵收場呢?今後還要不要「溝通」、要不要「和解」呢?
政治的過程就是溝通,政治的衝突與分歧或對立,可以通過協調、談判去解決問題。在香港,參與政治溝通主要是政府和不同政治光譜的政治團體或民意代表。但在完全民主的國家,誰來參與溝通,還會包括那些可以影響公共政策的個人或民間團體、智庫和新聞媒體。香港的政府不是經由人民選舉產生,「行政主導」擅專一切,議會則只有一半議席經由普選產生,這種比間接民主的代議制度還要間接的政治體制,政治溝通便不是在一個平等基礎上進行。林鄭秉性剛愎自用,無法容忍異己,人盡皆知,她在立法會與議員互動時,對於「悖於目、拂於耳、謬於心」的言論,不但不會包容,而且立即反彈,甚至出言譏諷。試問由她主導的政治溝通可以消除歧異、緩和衝突嗎?
既然說施政要以民為本,為甚麼特區政府得不到市民的信任?為甚麼會有近六成民眾不滿意特首林鄭?為甚麼特區政府主要官員的民望評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一般民眾顯然不是特區政府需要溝通的對象,否則其施政不至於一再違背民意。民意是民眾對公共事務的意見,即使一般民眾與政府直接溝通的渠道甚少,但可以通過傳播媒體、網上媒體,讓政府聽得見,政府對民意不會蒙昧無知,不會不知道民心向背,施政之所以得不到民眾支持,是因為特區管治班子是「舉枉錯諸直」,不仁者居高位。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上任一年多以來醜聞不絕,她個人的誠信徹底破產,特區政府也陪着丟醜。然而,特首林鄭卻刻意迴護,姑息養奸,不就是以民為敵嗎?
特區政府「用人唯才」,主要官員都是「才德兼備」,這種政治套語完全脫離現實。民眾會同意特區政府的政治任命主要官員都是適才適所嗎?「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這句古語出自《禮記》,是勉勵人們要做清高廉潔、合乎仁義的事。作為政府官員應念茲在茲,時刻警惕,但特區管治班子三個司長十三個局長,卻率多「臨財苟得,臨難苟免」之徒;顢頇無能,坐以袋幣,日薪逾萬,即是「臨財苟得」;施政失效,民怨沸騰,不需問責,便是「臨難苟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