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香港第十九區 讓生活更優質

於去年,有人提出香港特區可以向中央政府租借粵港澳大灣區土地,以興建「港式新市鎮」紓緩土地問題,或可成為香港的「第十九個」行政區。事實上,當香港面對世紀土地不足的難題下,「開拓土地」至神州大地,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租借土地增房屋供應

當中的建議是在臨近香港的內地城市,例如惠州、中山、珠海等,租借一幅約二十至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飛地」。簡單來說,該幅土地管理權屬香港政府所有,內裏實行本港的法律和稅制,可視為香港範圍的延伸。試想想,一幅偌大的土地則是類似「明日大嶼」的規模,可以容納四十至五十萬人口,相等於一個黃大仙區。只要有充足的土地,就能有足夠的房屋供應,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亦能得到紓緩。

事實上,現時香港存在不能發展郊野公園的「祖宗家法」,填海造地亦會受到環保團體的激烈反對,當然需要想出新的出路。有時候,筆者坐車經過內地高速公路時,環觀兩旁,盡是尚待開發的地方,建築物稀疏交錯,零零散散,心想如果香港有如此多的土地儲備,將會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的確,對於內地城市來說,土地資源並沒有香港如此緊張,借出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輕而易舉。

若然未來能夠成事,將能凸顯「一國兩制」的優勢。遠在東南亞的新加坡,同樣面對土地短缺的問題,但唯一的選擇只有填海造地,根本沒有可能向馬來西亞大規模租借土地。相反,香港背靠祖國,只要規劃詳細可行,同時亦能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土地難題,相信中央政府也會積極考慮。

與此同時,在大灣區近年的大力推進下,香港與內地的生活圈緊密相連,不論香港「第十九區」選在東邊的惠州,還是西邊的珠海、中山,都是咫尺可達的距離。於今年內,蓮塘口岸將會通關,屆時前往粵東地區將會更為快捷,而去年開通的港珠澳大橋,亦能直達珠海、中山等地。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十九區」或許再將香港與內地的距離拉近,也能更好地讓民眾融入大灣區之中。

雖然如此,我相信反對派還是會就此等建議大做文章,批評港府將人口遷移至內地,就等於「趕自己人出家門」。不過,他們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而市民的想法亦是理性和清晰。普羅大眾追求的,無非就是舒適的生活環境。今天的香港,樓價攀升,劏房林立,即使一般私樓也是空間細小。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已發展地區,何苦要生活在如此狹窄的地方?相較之下,內地土地資源充足,若能在其中興建大量的公營房屋,只要交通合理便捷,相信必能獲得大部分市民的認同。

除了「第十九區」租借用地之外,近年香港社會也有不同類型的建議,例如將地面公共設施搬入地下溶洞,又或是在港島南部香港以外水域進行填海等。凡此種種,皆需要打破固有思維,正如「第十九區」般跳出香港固有格局。若然只是墨守成規,恐怕我們下一代仍會有人住在劏房之中,屆時真的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