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虐老棄老

香港每年有五、六千位需要入住資助院舍的長者在輪候期間死亡,這是乏人照顧的長者無法有尊嚴的活得下去的遺憾,也是香港這個富裕社會的悲哀,而罪魁禍首就是麻木不仁的特區政府。

需要輪候政府資助安老、護養院舍的長者多屬乏人照顧者、長期病患者和領取綜援者,也有為數不少的長者同時在輪候其他政府資助社區服務。而政府資助的金額亦不可能入住政府口中「高質素的安老護理院舍」。政府將會更新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之後長者不可以再有雙重選擇,同時輪候政府的資助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兩者只能擇其一。美其名更新,其實是藉此造成輪候院舍人數減少的假象,推卸興建公營院舍的責任。

政府資助安老、護養院舍宿位嚴重不足,輪候時間三到五年不等,導致每年有數以千計長者在輪候期間逝世,原因很簡單,就是政府除了巧立名目搞些甚麼家居照顧、社區照顧服務,即使明知效果不彰,也不肯撥出資源興建公營院舍,至於向私營院舍買位,又無法監管這些經常發生虐老的私營院舍。筆者二○一一年在立法會就有關問題提出口頭質詢,時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照本宣科,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只是說「政府除了在護養方面採取新思維外,也實事求是地全速尋找新地方和新的合約院舍宿位。此外,亦會大量購買高質素的護理宿位」,然後又重複家居照顧如何重要如何偉大。

記得筆者曾問張建宗有沒有看過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這是一部由日本導演今村昌平改編自深澤七郎在一九五六年寫的同名小說,一九八三年上映,這部經典電影放映時曾引起熱議。劇情描述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處貧窮鄉村,因為貧窮和生存環境惡劣,沿襲下來一個拋棄老人的傳統,就是所有活到七十歲的老人,不管身體是否仍然硬朗,只要到這個年紀就要被家人背到楢山上丟棄,以節省糧食,凸顯自然界的殘酷生存法則。男主角六十九歲的母親阿玲婆離上楢山日子不遠了,但她的身體仍然十分健康,由於擔心長子辰平像他父親那樣不敢背母親上山而惹人嘲笑,阿玲婆故意敲斷還很結實的門牙。一日清晨,辰平背着阿玲婆走上楢山,山上白骨成堆。辰平最後忍痛告別了媽媽,返回村子,而阿玲婆則在下着大雪的山上默默的等待着死亡。

《楢山節考》原來有香港版,華人社會常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香港亦從來沒有棄老的傳統,但當下香港卻有安老為名、虐老棄老為實的政府。香港亦淪落到變成了一個壽則多辱、老則該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