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豎立智能燈柱 需要更多智慧

早於二○一七年,創科局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提出措施將香港打造成世界級智慧城市。當中,提及推行「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點計劃,用以收集實時城市數據。於今年內,政府將在四個市區地點安裝四百支「多功能智慧燈柱」。

造價昂貴 落後內地

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政府動用二億七千萬元安裝四百支智能燈柱,而試驗地區包括中環/金鐘、銅鑼灣/灣仔、尖沙咀及觀塘/啟德發展區。當局聲稱,首批測試的燈柱將能實時監察交通、空氣質素及天氣狀況,並會安裝攝錄機防止非法傾倒廢物,同時亦會作為5G通訊基站提供定位及通訊的功能。另外,當局會發展相關的電腦支援系統,包括雲端伺服器及資訊保安程式等,用以分析收集回來的「大數據」。不過,對比其他城市來說,我只能說「有總比沒有好」。

看看台北的做法,當地市政府去年已計劃投放約三點二億港元(約十三億新台幣),將全市十六萬盞路燈全面智慧化。當我們是用二億多港元才能推出四百支燈柱進行測試時,台北只用約三億港元就能安裝十六萬支,較我們的平均成本便宜三百多倍。加上,燈柱的功能比香港立法會文件所提及的還要多,例如燈柱預留標準化的接口,方便公眾實地採集數據,而此開放數據的程度,實乃香港沒法比擬。也許有人會說,台北的人工成本較為便宜,亦有製造業支撐整個生產過程,但當地確實以「多快好省」地完成燈柱智慧化,其中細節值得香港學習和反省。

再看看內地其他城市,就會知道香港現時有多落後。去年八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出,全國約有五百座城市已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單是深圳市,已撥出二千億元人民幣設立相關設施的建設基金。現時,全國有關智慧城市產業的市場規模約為十萬億元,而在二○二二年則有望增至二十五萬億元,為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和元素。

在內地,智能燈柱被稱為「智慧杆」,從概念上已脫離純粹照明的功用。與此同時,市場上有大量的廠商投入生產,在競爭下不斷提升產品的質素。可想而知,內地有些城市的智慧杆,在功能上已較香港即將安裝的燈柱優勝。舉例來說,有些智慧杆加設「一鍵報警」的功能,當遇上交通或人身安全事故時,就能快速通知警方;又或遇上突發天災時,有些街道的智慧杆甚至能即時指示逃生出路。

雖然香港的智能燈柱造價昂貴,但有一點還是值得鼓勵的,就是相關技術由本地的中小企及大學自行研發,是百分百的「香港品牌」。不過,考慮到成本和功效的問題,其實我們是可以與內地部門多作交流,利用互惠互利的精神共同開發技術。一來可以節省成本,二來亦能促進本地的「產研結合」,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話說回來,對於發展智慧城市,硬件只是基礎和起步,要真正做到「智慧型」,就真的需要政府官員和社會民間有敢於開創的決心,否則最終只會徒為形式軀殼,得物而無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