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筆者也試過指導一些年輕人如何應付文憑試中國語文科,我告訴他們,口試在各卷中佔分甚少,但可能是整個課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最有實用價值,能學好的,終身受用。
《出師表》的第一句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何謂「崩殂」?考公開試之前你要懂,但考完了,可能一輩子也沒有人會問你這二個字該如何語譯。至於綜合能力一卷要考核聆聽能力,則更是無聊,歐美國家的公開試大多沒有包括聆聽部分,內地考試也沒有,何以偏偏香港要與別不同?
口試中的獨立發言加討論部分,對香港學生大有幫助。港生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以至數理能力,在世界上都處於前列位置,偏偏口頭表達能力特別失色,站在人前說話,往往是羞怯怯的樣子,跟外國青年的落落大方恰成強烈對比,而且說話詞彙匱乏,聽來味同嚼蠟。
佔領行動期間,有人大讚幾個學生領袖口才了得,其實要是拿這幾個小伙子跟同期台灣「太陽花學運」的領袖比較,他們的表達能力根本不在同一檔次,咱們的年輕人要遜色得多。
所以,香港考評局考慮將中文科口試,由公開測試改為校本評核,我期期以為不可,形式一旦改變,學生的重視程度便大有差別。
當日,佔領行動的幾個學生領袖跟特區政府一眾官員會面,辯論人大常委會的「八三一」決議案,論氣勢、論詞鋒,輿論普遍都認為是學生一方「完勝」。殖民地教育下成長的官員,號稱如何英明神武,但辯不過一群小伙子,究其原因,說不定正是昔日的殖民地課程,不大重視自由討論的訓練。相反,幾個學生領袖在新課程中久經戰陣,故政府官員便一下子給比下去了。
考評局要改中文科考核模式,我建議別動口試部分,要改,先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