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政黨政治

泛民主派的政治組織多稱黨,如民主黨、公民黨、工黨,建制派只有自由黨,餘下皆不稱黨而自擬為政黨的政團。由於香港沒有《政黨法》,那些自視為政黨的政治組織的「法人」身份,只是《公司法》的有限公司一種,或根據《社團條例》向警務處社團事務主任申請註冊為社團。香港有各種選舉,但特區政府卻不肯制訂《政黨法》,規範政治團體的運作。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民主政治的主要制度包括憲政體制、議會制度、政黨政治、選舉制度、任期制度和輿論制度。其中政黨政治是核心的制度,一個民主國家之中必須要有兩個或以上的政黨,不是兩黨制便是多黨制。執政黨負責管治,反對黨負責監督;雖然政黨能代表民意也能作成民意,凝聚人民意志,但是政黨只是手段,人民才是目的。然而,由於議會政治的運用要依賴政黨,政黨組織就會趨於龐大與凝固。政黨從競選團體變成整個政治生活的推動者,最後篡奪了議會政治,甚至戕害民主政治。這也是為甚麼民主國家的政黨政治會逐漸走向與民主相反的道路。

極權國家一樣有政黨,不過實行的是「黨國體制」。共產主義國家一樣把政黨視作工具或手段,而目的則是「天堂的預約」。列寧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人民所具有之民主政治乃是限制縮減,支離破碎,而且虛偽不實,只是為富有人,為少數人享有的民主政治。無產階級獨裁期間,亦即在移轉到共產主義之過渡期間,則除掉對少數榨取者必須加以取締外,方能首次創造為人民、為多數之民主政治,只有共產主義,能產生真正且完全之民主政治,在其愈臻完全,即愈迅速地成為不復需要,而終將主動地萎謝消失。」史太林說:「在蘇聯境內,不復有資本家、地主、富農等階級;在蘇聯境內,只有兩個階級工人及農民,他們的利益絕不衝突,適得其反,他們彼此友善,因此,在蘇聯之中,並無幾個政黨存在之根據,因而亦無政黨自由存在之根據,就蘇聯而言,有存在根據者,只有一個政黨,便是共產黨。」毛澤東說:「中國在形式上沒有反對派,所有民主黨派都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即是中國今天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香港並沒像民主國家的政黨政治,即政黨可輪替執政,惟有「暫相黨引以為朋」,訴諸私利私害的「朋黨」。此間聯群結黨的人,以為談民主便是組黨,參加選舉贏得議席,然後成為尊貴議員。政治上既有所憑藉,為對權者表示恭順,則專權的口號當行;為對權者實行敲詐,則民主的理論應手。恭順與敲詐,都是為了黨派或個人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