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早前亦提出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分階段進行填海興建人工島研究,有團體嘲計劃如同神話,質疑變成「海上天水圍」,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表明在明日召開的工務小組委員會會議提出中止待續,要求政府重新在發展事務委員會上討論有關交通的評估報告。
過去政府曾預計,「明日大嶼」最多可容納一百一十萬人,屆時亦會創造大量區內就業機會。而土木工程拓展署於本月初公布有關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初步交通及運輸影響評估報告,但房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指,該份報告以較低的人口和車流量作估算,但在四十多個情景中,仍出現大量不可行和交通負荷的情況。
姚引述報告內容,指報告中以最多有七十萬人口,以及汽車增幅由每年百分之三點八或百分之三點九減至百分之二來計算。他舉例指交椅洲通往欣澳的一段路,其設計容量有五千四百輛車,但在早上情況下其容納會超出至五千七百輛,在傍晚更高達七千四百輛。他提到,報告中提及如向車主收取費用,便能減少車流量,但需要收取高昂費用才能回復至勉強管理的水平。
東大嶼關注組召集人任憲邦形容,「明日大嶼」項目如同神話,但實質是不幸福和不快樂。他指出,政府提出在明日大嶼內有七成公屋,大約為十八萬個單位,同時亦會興建核心商業區,質疑是否會有先進城市容許被十多萬公屋單位包圍。他又指,公屋居民的人口特徵和學歷資格,與商業區的職位格格不入,故居民或要跨境上班,再加上人口密度高,質疑明日大嶼為「海上天水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