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嚴重創傷患者必須爭分奪秒,本港五間創傷中心去年接收三千九百零五宗創傷個案,較前年增加約百分之五,傷者包括撞車、意外甚至跳樓等遭嚴重撞擊的人士,不少人送院時已有盆骨骨折及大量出血的徵狀,醫療界建議使用新的「復甦性主動脈球囊阻斷術」在急救治療,有助緩和傷者內出血情況,令病人於短時間內血壓回升,有助保住性命。伊利沙伯醫院明年初將率先應用此急救新技術,日後希望推廣至其他醫院,減少這類傷者「未出急症室已去世」的比例。
創傷泛指撞車、跳樓、槍傷、拳打腳踢等造成的傷害,是本港四十四歲以下人士的常見殺手,伊利沙伯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鄭敏樂表示,「復甦性主動脈球囊阻斷術」是一種新治療法,現時導入「球囊」技術日漸成熟,故考慮引入急症室,作為盆骨骨折傷者的暫時性術前止血法。
鄭解釋,以往醫生為傷者進行止血療程時,需先做開胸手術,打開傷者胸腔直接以血管鉗止血,惟此方法費時且造成大面積傷口,引入「復甦性主動脈球囊阻斷術」後,醫療人員可從傷者大腿附近以針刺方式導入導絲,帶引氣球到盆骨對上位置再泵脹,令氣球猶如「木塞塞水喉」般減少傷者內出血,待情況稍為穩定,傷者便可送到手術室接受其他治療。她續稱,開胸手術風險高,參考外國文獻,使用上述新技術可將傷者的失救率減低約四成。
醫管局九龍中醫院聯網創傷總監李建恩指,除了大量出血的嚴重創傷,其他創傷亦不容忽視。他舉例,近年發現不少撞傷頸部的病人出院時並無異樣,惟約一周內即中風。他們約一年前展開研究,得悉相關病人患上「非刺穿性頸動脈創傷」,即因頸血管撕裂,令血液流動空間收窄,容易堵塞血管,引致中風。李形容,這種創傷初期難以察覺,現時的研究有助醫生及早知悉病人可能出現血管堵塞,減低中風及死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