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常見的疾病,女性在更年期前貧血,多被認為與每月一次的生理期有關,特別是經血量較多的女士,家庭醫生多會轉介她們至婦科,但有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提醒,缺鐵性貧血亦可能是腸癌的先兆,腸道若因病變而出血,會令血色素下降,但因初期無明顯症狀而容易被忽視,因此四十歲以上又未至更年期的女性,對缺鐵性貧血不可掉以輕心。
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儲存的鐵質不足,影響血色素合成而引致的貧血,患者會出現臉色蒼白、容易疲勞、容易氣喘及活動能力降低等徵狀,患者難以辨別是腸胃疾病或婦科問題引致貧血。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李明佳指,腸胃疾病導致的缺鐵性貧血未必有明顯便血,因為並非大量出血,而是逐少滲漏,再混合大便排出,肉眼難以分辨,初期亦未必有明顯症狀,直至排黑便或屙血時,病情已較為嚴重。
了解缺鐵性貧血背後的原因更為重要。李表示,由食道至胃、小腸、大腸及肛門等,均有可能因為病變而出血,包括胃潰瘍、大腸發炎、大腸潰瘍、息肉甚至是腸癌等。通常出血一段時間後,血色素水平便會下降。患者一般須通過血液檢查,驗血報告反映其血色素及體內鐵質水平低於正常水平,才知悉自己有缺鐵性貧血。
李憶述一名患有子宮肌瘤的四十九歲女病人同時有貧血徵狀,曾看婦科,認為她的子宮肌瘤會隨着更年期收經而逐漸縮小,屆時由子宮肌瘤造成的經血量過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毋須進行手術,但女病人隨後一段時間持續出現排便稀爛等不正常現象後,轉看腸胃科,驗血報告顯示她出現缺鐵性貧血,經進一步檢查確診第四期腸癌,但腫瘤已因太大而無法進行手術。李指,女病人一直以為只是經血量過多而令自己貧血,往往會忽略了原來是患腸道疾病。
女性有周期性失血,患上缺鐵性貧血的機會較男性高。但李指出,男性若出現缺鐵性貧血,幾乎全與腸道問題有關,此外,不論男女、四十歲以上需加倍小心,因患癌比例會相應提高,家族病史有腸癌或胃癌的患者更要多加留意。
另外,部分人因減肥或偏食導致攝取鐵質不足而貧血,李不贊成病人自行購買補鐵劑「醫咗就算數」。他指服用補鐵劑後,貧血症狀確會有所改善,但亦可能因此忽略了真正的病因而造成延誤治療,提醒市民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出現貧血徵狀要及時向醫生求助。
記者施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