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井底之蛙 不思進取

內地發展一日千里,不僅反映在經濟總量上,更反映在學術成績上。《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今年亞洲大學排名,內地清華大學首次登頂,取代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亞洲一哥位置,成為首間進佔榜首的中國大學。本港大學排名則以科大最突出,連跳兩級升上第三位,壓過保持第四位的港大。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清華大學登頂並非偶然,而是近年內地銳意發展學術和科研的成果。可惜,不少港人慣性以高人一等的眼光俯視內地,對於自身不足視而不見,反而不斷尋找藉口作下台階。例如有本地學者認為,清華排名第一主因是內地當局大力投放資源,清華一年的預算接近三百億元人民幣,比本港八間大學的總預算還要多出五成,而且推動大學教授與外地頂尖學者合作研究和撰寫論文,推高論文產量及被引用次數,排名因此提高;又認為本港大學水平已相當不錯,只是不及內地錢多。

這是典型的港式思維,即使承認內地比香港優越,但歸根究柢只是錢的問題,既不檢討港府對教育規劃和投入的短視,更沒有檢討本港大學管理層和教職員的不思進取、學校欠缺人才。

誠然,錢多好辦事,內地大學水平大躍進與錢脫不了關係,但本港大學水平倒退,則不是經濟因素這麼簡單,而是校園過於政治化。單是港大,自佔中爆發後即在多個國際排名拾級而下,明顯與大學教授熱衷政治、學生醉心抗爭有關;反觀科大甚少涉足政治,專注於學術研究,水平便顯著提高。事實上,當校園再也容不下一張安靜書桌,學術成績倒退就是必然結果。

無獨有偶,早前有環保團體統計本港十二條行山徑的垃圾量,因為當中兩成屬簡體字垃圾,就簡單地將部分責任歸咎於內地旅客亂拋垃圾,卻對其餘八成本地垃圾隻字不提。香港人要做道德判官沒有問題,但大前提是以身作則、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