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時尚旅遊

Fashion tourism不易翻譯,譯作時尚旅遊,令人不解。或許貼切的解釋,是以追求、購買時尚時裝的旅遊。內地旅客近年到香港以至歐美購買名牌服裝,香港旅客熱衷於去歐美日韓乃至泰國等的outlets購買減價的名牌服裝鞋履,以及香港與內地旅客往首爾明洞買護膚品,到東大門、南大門買服裝飾物,都可以算是fashion為目的的旅遊。

相對而言,東莞虎門以及廣州十三行、白馬市場等,卻只是批發市場,連時尚都似乎沾不上邊,靠的是低價競爭,抄襲人家的設計來大批加工生產;即使部分冒充首爾東大門的服裝,實際還是有所差距,令人看出分別。

內地旅客興起的購買名牌旅遊,是暴發戶式的現象,背後反映出內地財富來得太容易,也可能有貪污非法因素,因此不能長久,內地反貪腐令海內外名牌銷售市況慘淡便可作證明。

國際上領導時裝潮流主要是紐約、巴黎、倫敦、米蘭,都是歷經百年發展,卻是名牌世界,與社會大眾實際的購買力相距頗遠,可遠觀但不會真的購買,購買者只屬少數精英,是貴族化的市場和生產批量。不過,近年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把不少文化深厚的社會圈入,因而出現affordable fashion的新興城市:莫斯科、聖彼得堡、伊斯坦布爾、基輔和首爾。由於當地成本較低,文化與設計能力不弱,像伊斯坦布爾和首爾便一度成為fashion旅遊勝地。

相對來說,香港從來不是,只是因內地旅客來港是出外第一站,才來香港購買海外名牌。香港有時裝節,卻缺乏本地時裝,形成不了本地以及與珠三角合作的時裝生產鏈;即使荔枝角的服裝在珠三角生產,亦脫不了虎門一類的品質格調。

中國整體而言,包括港台,人口龐大,購買力強,卻沒有成為在國際上排名的新興時裝時尚的城市,似乎便是這一階段的中國,重錢、重生產總值,不重設計。即使五千年積累的文化,亦產生不出推動時尚時裝的設計文化,更多的是抄襲倣效外國名牌潮流,國人捨中國名牌而一窩蜂地追求外國品牌,於是低端的時尚品牌,例如優衣庫、Zara、H&M都壓住中國本土品牌,變成中國fashion旅遊的本土化、本地生產、本地銷售,卻是外國品牌。中國內地不是沒有生產能力,缺的是文化意志,缺的是對知識與設計的尊重和重視。

甚麼時候中國城市會冒起作時尚都會,吸引fashion旅遊?或許可借一帶一路之力把外國設計文化與人才移植過來,例如虎門便可引進基輔的人才、機構嫁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