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大灣區水資源需求增 香港應未雨綢繆

粵港澳大灣區現時人口約為七千萬,隨着往後的發展加速,將能吸引各地的人才流入。然而,在灣區人口不斷上升的同時,各市勢必對水資源的競爭有增無減,對香港的供水穩定難免會有所影響。

眾所周知,香港極度依賴東江供水系統,每年需向廣東省購買八億多立方米的淡水。雖然香港未必用盡全部水量,但是每年仍以「統包付費」方式支付約四十億港元。故此,社會近年有人指摘港府「買貴水」,甚至指與內地的供水條款為「不平等條約」,要求向內地當局施壓減價。

不過,廣東省本身的供水情況也可說是相當嚴峻。在面對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亦優先給予香港定額的配水量。即使真的要多付一筆金額,用來保障供水的穩定,香港也可真沒有多餘條件討價還價。現時,廣東省連同大灣區的總人口約為一億二千萬,相等於一個日本的總量。雖然廣東省是全國水資源最為豐沛的地區之一,但礙於人口實在相當龐大,人均每年用水量只有一千七百立方米,較全國人均的二千一百立方米為低,可見食水供應是有其限制。

水管老化 滲漏嚴重

近年,廣東省政府大力打擊高污染工業非法排放的現象,亦遷移部分高用水的工廠,藉以保護省內珍稀的水資源。不過,當面對十年一遇甚或二十年一遇的旱情時,全省定必進入戒備狀態,部分中小型城市甚至實施制水措施。每當看見內地群眾面對如此困境,香港市民又真的忍心視若無睹嗎?大灣區機遇處處,但香港必須同時注意本身的先天不足。

事實上,浪費不必要的食水是香港供水系統中最大的問題。除一般家用或商用的不良用水外,現時老化的水管造成滲漏,足足超過總用水量的兩成之多。有時候,驟然會覺得周遭部分地區經常「爆水管」,就好像葵涌的和宜合道,一年也有兩、三次的爆裂,造成交通阻塞之餘,也是極其浪費本港珍貴的食水。雖然當局現正積極更換老化水管,但相信仍有一段時間才能完工。

與香港一樣地小人多的新加坡,淡水供應也是重大的議題。在新加坡建國前後,當地政府已與馬來西亞簽訂供水協議,隨後食水供應一直相當穩定,但新加坡多年來仍致力減少對馬來西亞的依賴。現時,新加坡有八成的國土為集水區,能在熱帶氣候中收集大量雨水;加之,受惠於新加坡當局大力投資科技發展,研究海水化淡及「再生水」的技術,現時新加坡海水化淡每立方米的開支約為四港元,遠低於香港十多港元的成本,而「再生水」技術又可將大量污水過濾,成為可再次使用的食水。

相反,香港多年來一直在此等技術上毫無寸進,又甚少作出過長遠的政策打算。假若有一天廣東省出現嚴重旱災,加上大灣區人口的大幅增長,香港亦難免會受到波及。然而,我們現時用水效率低下造成處處浪費,日後還真能厚着面皮要求內地優先配給嗎?對此,香港終究在坐以待斃,還是能未雨綢繆,就的確要看政府的造化,對未來有多大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