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海洋香港

我在本欄多年來鼓吹發展香港的離島,目的是重建香港城市的海洋性;不是美國曼哈頓式的豪建高樓大廈,形成密集的三合土森林,而是保有山水美景,遠近不同的層次、深度,平易近人的宜居生態。

當前趁着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香港更應向中央政府爭取,把歷史上與香港各島嶼連成一體的萬山群島,包括桂山島、大小萬山島、東澳島、外伶仃島等歸附香港,重建香港的海域生態和傳統。

特區政府提出中部水域填海,以至今屆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造地計劃,是填海卻把海洋的因素抹掉,把填海而來的土地再造中環,仍然是密集的高樓大廈。政府吹噓的是怎樣可以出售土地收入萬億港元,一點也沒有提及被圍堵埋沒的離島其中的生態、歷史文化、社會淵源,以及原來海岸海域的風光景物。「明日大嶼」是複製三合土森林,便是用地產利益來摧毀城市社會的歷史海洋性。

「明日大嶼」所處的中部海域有着太多的歷史文化,也是香港城市的一個比較遼闊的空間,紓解資本主義在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壓迫。香港需要擴展城市空間,但是發展的方法有許多種,不一定要依從地產利益,集中於城市近區來密集建設。香港可以學威尼斯、學三藩市、學悉尼,把城市借助現有的島嶼格局疏密有致地分散,用高效的公共交通與軌道橋樑連接。

我不反對建高樓,但不用所有地方讓地產商用高地積比牟取暴利來重疊地建超高樓。人需要空間,城市亦需要空間,不只是建築的空間,而是可以走動、可以呼吸的空間。「明日大嶼」填海只為一、二千公頃土地,遠不如在萬山群島填海建島,區域擴大了,空間與迴旋之餘地也大,可以更好地按社會的需要、城市合理的規劃來重新布局,把葵涌碼頭遷移至外海,更利轉運,也可以騰出市區土地。

藉海域島嶼的發展,從坪洲、長洲、南丫島一路伸延至外伶仃島,把香港的內海擴闊倍計,可以發展為功能不同、相互協調的新市區和教育城區、住宅區,和把部分內城區城市功能遷移。適當的填海,可新增的土地當在二、三千公頃以上,成本不及「明日大嶼」的少數,但最大的得益是賺取一個海洋的香港,改變現時陸上香港集中於房地產增值的內向、投機和一切唯利是圖,抹殺城市的有機演化和平民老百姓的生活。

而按照現時的技術管理方法,真正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交通的應用,同樣可以高效連接,還可以低碳、包容,沒有甚麼做不到,只是願意或不願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