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無力解決中環塞車問題,擬「翻兜」四十年來先後研究了五次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但當局僅擬定了初步的收費區域,涵蓋美利道、花園道、干諾道中及德輔道中等一帶,市民最關心的收費水平、適用車輛及實施時間表等全部欠奉。目前中區塞車問題已達到水深火熱程度,部分路段在繁忙時間的行車速度只有約每小時六公里,「行快兩步已經快過揸車」,有學者轟港府研究電子道路收費多年來一事無成,「畫咗個圖就當係搞掂咗」,提出「無餡方案」,令人失望。
港府計劃於中環推出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將上環林士街至中環美利道界內、南面沿荷李活道、下亞厘畢道及皇后大道中起覆蓋至中環碼頭,當中多條主幹道如干諾道中、德輔道中、畢打街及民光街等列入收費範圍,使用中環及灣仔繞道則不用收費。港府表示,推行先導計劃是採用「用者自付」的原則來改變駕駛者的出行模式,目標可以減少中區核心商業區內整體交通流量約百分之十五。
根據運輸署數據,進出中區商業區的全年平均每日交通流量由二○○三年的約四十六萬架次上升至一七年的約五十萬架次,增幅約百分之十,當中七成多交通流量為私家車和的士,一成半為貨車及電單車,其餘一成為專營和非專營巴士及小巴等公共交通車輛。另外,港府又指中區核心商業地帶的主要道路在繁忙時間的行車速度有減慢趨勢,如德輔道中(東行)、遮打道等由一五年至一七年期間的平均車速下降了百分之十至三十五不等,反映塞車問題惡化。
事實上,政府曾於一五年就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進行公眾諮詢,該文件出奇地竟較近日公布的最新計劃更為詳細,提及電子道路收費分為「區域為本」及「周界為本」兩種收費機制,前者主張收費一次,便可在同日進出收費區而毋須再次繳費;後者則為車輛每次駛經周界上的收費點時均須收費。該文件亦有提及收費水平,如參考實施「區域為本」的「倫敦計劃」,收費約為一百四十港元等。
港府「Hea做」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亦可從拖遲向區議會提交文件中反映。運房局於本周二「跪低」擱置三隧分流方案時,局長陳帆曾稱周內會就電子道路收費諮詢區議會,中西區交通及運輸委員會原定昨日討論該計劃,但港府延至會議前兩日才向區議會提交文件,引起多名區議員不滿,結果政府要再度「跪低」抽起議程,據了解,多達三分之一區議員不支持計劃,預料方案隨時「碰釘」。該計劃將押後至五月區議會大會討論。
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直斥港府拖拉四十年只能提出「無餡方案」,質疑是日前三隧分流方案「玩完」才「臨急臨忙」推出計劃,對於港府突然抽起議程,陳直指政府「有心做就好心一早諮詢(區議員)」。香港汽車駕駛協會副主席江日雄認為政府難以平衡收費水平,「(收費)太便宜成效唔顯著,太貴市民又會反對」,直指現時並非合適時機推行計劃。
運輸署指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原定昨午諮詢中西區區議會,但考慮到區議員要更多時間理解文件,現安排五月再行諮詢,該署稍後亦會諮詢其他持份者,之後再制訂先導計劃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