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拔介紹為醫療券上引入「比例制」的構思,當局可將醫療用途分成三個類別:第一類是社區醫療服務(例如西醫、牙醫、中醫及視光服務等﹚;第二類別用作健康促進服務或產品上﹙如體適能活動、維持身體健康所需的用品等等﹚;第三類別是預防性質服務﹙例如疫苗注射、身體檢查等﹚。按比例使用醫療券能減少傾斜使用某一類服務,而累積的金額亦會分類,避免單一方面消費過於龐大。
使用比例可按病歷調整
他解釋,由於個別人士病歷不同,患上某一種病的人士可能較需要某類服務,若能靈活處理,在獲醫護專業人士許可下,將某一類別的比例擴大,亦符合醫療及患者所需。他又稱,為了減低行政工作,當局應考慮建立一個流動通訊軟件,讓市民可即時瀏覽不同類別的餘額,政府亦可掌握市民使用醫療券的情況。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同「比例制」做法有好處,避免某一類別的服務提供者濫收太多費用,但他認為,每位市民的醫療需要不同,如要經許可才可調整醫療券的類別比例,程序繁複,對於長者來說,也未必易理解。他建議日後落成的地區康健中心可充當「健康管理人員」角色,長者每逢有需要動用醫療券,由中心人員按需要轉介至不少服務供應者,確保醫療券用得其所。
殘疾醫療券 政府有保留
另外,有殘疾人士昨趁關愛基金諮詢會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陳情,指殘疾人士的醫療需要不比長者少,希望當局設殘疾人士醫療券,讓傷殘人士亦受惠。羅表示,建議已交食衞局研究,據他了解,政府對殘疾醫療券有保留,因為長者醫療券現已出現不當使用情況,現需先檢討醫療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