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室求存 體會蝸居淒酸

本港公屋輪候冊現有近廿七萬申請,平均輪候上樓時間五年半,更有廿一萬人居於劏房,有團體昨起舉辦《屈室求存》住屋多感官展覽,展現基層市民蝸居生活的苦況。有居住數十呎劏房的單親母親昨日談到劏房生活,由於空間太細,女兒在家中亦要屈曲身體走動,感官及肌肉發展勢受影響,單親母一邊申訴一邊痛哭;亦有露宿者透露天台屋的惡劣生活,由於食水含沙石及銹迹,他每日要花一小時用咖啡濾紙過濾六次才能飲用,一杯清水竟成奢侈品。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及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舉辦今次活動,他們批評港府沒有規管租務市場,令香港湧現大量劏房,左廚右廁、上床下廁,豬爛劏房各適其適,港人的住屋權利亦被大大削弱。團體邀請基層人士現身說法,育有十二歲女兒及廿月大兒子的單親母阿芬因家暴離婚,現以四千元租住荃灣一個八十呎劏房單位,她表示,今次展覽的作品確切反映真實狀況,想到家中兩名幼童的蝸居生活,她便十分辛酸,只望有生之年「住大啲,畀小朋友坐喺度」。

天台屋食水有銹迹 靠罐聲趕鼠

今次展覽故事主角之一的五十七歲成哥曾在油麻地露宿,十多年前領綜援後遷入天台屋,因食水黃濁有銹迹,要使用從前學烘焙咖啡剩下的咖啡濾紙過濾食水;居所鄰近食店多老鼠出沒,遂串起鋁罐,藉反光及打撞聲嚇走牠們。他稱床有木蝨、超強颱風「山竹」過後房屋更損毀滲水,他坦言居住環境根本「唔適合人住」。

團體促政府訂立基本住屋標準

《屈室求存》住屋多感官展覽昨起一連八天,於觀塘海濱花園發現號藝廊舉行,展品以油畫、影像及雕塑講述七個基層住屋故事,呈現七大住屋標準的重要,藉此增加社會對「適足住屋權」的認識,團體促請政府訂立基本住屋標準。畫作《六度輪迴》刻畫了穎寧一家四口永無休止的搬家命運,他們因非法住工廈劏房需遷出,但暫未在港找到居所要回內地住,之後再來港搬到天台屋,又因天台屋要遷拆而搬走,最後居於過渡性房屋,一家人希望可以上公屋,無屋住的輪迴無聲訴說港人居住難的痛苦。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