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熱個案增倍 創新高

鸚鵡聰明愛互動,自然成為不少港人家庭成員之一,但錫錫鸚鵡及為牠們清理便便要留意,慎防惹上鸚鵡熱。衞生防護中心為去年傳染病「埋數」發現,全年有十七宗人類感染鸚鵡熱個案,創鸚鵡熱列為需呈報傳染病以來新高,有五宗屬嚴重個案。有傳染病專家認為,數字創新高雖未看到流行病學上關聯,但不能掉以輕心,主人要保持個人衞生,出現病徵即求醫。

鸚鵡熱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潛伏期一般為五至十四日,也可長達四星期,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紅疹、肌肉疼痛等,嚴重個案會引致肺炎,少數情況會併發為腦炎、心肌炎、肝炎等病症。

吸入已風乾排泄物染病

雖叫作鸚鵡熱,但所有鳥類均有機會將此病傳染給人類,患者一般透過吸入帶病禽鳥已風乾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內的鸚鵡熱衣原體而感染,以鸚鵡、葵花鸚鵡、長尾小鸚鵡、金剛小鸚鵡等寵物鳥和家禽較為常見。更可怕是,即使健健康康、活潑好動的雀鳥亦可能帶菌,牠們在擠迫環境或船運等過程中受壓時,最易將病菌傳播。

鸚鵡熱自○八年起列為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一般一年只有單位數感染,但去年全年有十七宗個案,創有紀錄新高,與一七年全年比亦升近一倍,情況令人關注,今年頭兩個月亦再有兩宗新個案。至於去年個案涉及八男九女,年齡介乎三十五至七十七歲,當中四人需入住深切治療部,一人則需入住加護病房,而除了兩宗影響一對夫婦的群組個案,餘下個案均屬零星個案,未有流行病學關連。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表示,鸚鵡熱個案雖上升,但不能因而斷言有社區傳播風險,可能是多了市民接觸鸚鵡,或者實驗室改變了檢測方法而收集了更多數據有關。他說,要預防感染鸚鵡熱,最理想當然是不飼養或不接觸鸚鵡,但根本不可能而且難以做到,因而要從最基本個人衞生做起,接觸禽鳥後要徹底洗淨雙手,且避免與禽鳥有親密接觸。

購買新雀宜先隔離飼養

雀鳥店負責人連先生亦認為,除了鸚鵡,其他雀鳥也可傳播鸚鵡熱,因此毋須對鸚鵡有恐懼,而無論雀鳥店員工及主人,接觸鸚鵡後要立即洗手及勿摸口鼻。若家中本已有飼養雀鳥,他建議購入新雀後,可把牠單獨「隔離」飼養一至兩個月,才讓牠接觸原有雀鳥,減低新雀帶病給舊雀再傳染人的風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