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外貿逆差

中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線是中國外貿順差巨大,但是近年中國對外政策以及國內條件轉變,外貿順差依舊保有,但規模下跌,服務貿易逆差卻大幅上升。結果,在去年頭三季總結是往來帳目出現逆差,應是二十年來首次。事實上,自二○○七年開始,包括商品與服務貿易的往來帳目盈餘逐年下降,○七年盈餘相等於全國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點九,一○年之後便降至百分之一點三,一八年更大有可能出現逆差或差不多的平衡而無盈餘。

這樣的轉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日本同樣經歷這樣的轉變。日本主要是商品貿易逆差,但依靠海外投資收入來將之平衡,且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經歷二、三十年的漫長過程。中國現時商品貿易仍然保持順差,服務貿易則逆差龐大,投資收入也不足。中國由盈餘轉至虧損邊緣,不足十年時間,變化急劇,若趨勢不變,現在開始的收支平衡並不樂觀。

中國的特殊之處是政府全力推動才促成這樣的急轉彎。由於○八年前後外貿和往來帳戶順差龐大,政府害怕外國(主要是美國)的針對,大力宣傳鼓吹國內消費,削減儲蓄,更放手讓中國居民大量出外消費。然而,商品貿易主導是企業,企業並不會依從政府削減出口,即使國內消費膨脹、工資等成本上升打擊出口競爭力,中國的商品貿易順差只是慢慢地下滑。

往來帳戶逆差出現的條件是,中國居民出外旅遊帶來的龐大海外消費,消耗中國的外匯。近年每季度的淨旅遊開支達七百億美元,一年是二千多億美元,相當於一、二萬億元人民幣,數額龐大,世所罕見。連同國內奢華的消費膨脹,這便是同樣世所罕見的暴發戶式消費主義。或許是政府求削貿易順差心切,但由此造成的不理性消費主義卻扭曲民眾心理,衝擊市場的正常運作,顯然是政府干預不當的典範。

現時中國出口擴張不易,發達國家以美國為首的制裁抑遏,發展中國家的成本競爭,若連「中國製造2025」都害怕美國而自我放棄,國內外暴發戶式消費主義也難一時糾正,中國的國際收支形勢便有問題。去年對外投資已減少,對一帶一路的建設帶來障礙。若在中美貿易談判再大幅讓步,購進美國大量價高質低的農產品、能源等,對內地經濟的影響便會加劇惡化。

習近平政府承繼上任政府的政策失誤,壓力巨大,美國趁機敲詐,若處理不當,可能會觸發更大的問題。現時中國不再是討好美國或瞞騙美國便可解決危機,美國只會得寸進尺,中國政府要慎重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