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優化港珠澳大橋車流量

港珠澳大橋去年十月通車之後,單日人流節節上升至十萬人次左右,但車流卻只有每日平均約三千一百架次,只佔預計日均車流量九千二百至一萬四千架次的約兩、三成。現時使用大橋的車輛,六成多是穿梭及過境巴士,私家車及出租車只佔三成,這顯示大橋將會面臨「剪刀差」,即實質投資額較預計大,經濟效益卻較預計小,優化大橋車流量勢在必行。

按照規定,主要有五類車輛可以在港珠澳大橋上行駛:粵港兩地車牌車輛、港澳兩地車牌車輛、港籍單牌車輛(擁有澳門配額)、辦理一次性配額申請的車輛,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商議可經港珠澳大橋的其他車輛。目前可通行大橋的港澳跨境私家車配額分別只有三百個(有效期三年)及六百個(有效期為一年);粵港兩地車牌指標方面,一萬個香港入境商務車指標及一千個內地出港商務車指標,分別於去年四月十日和十二月二十五日全數派畢,需要等待粵港商議及公布何時再發放商務車指標。

粵港澳三地的行車數量,以一個大致對等的原則進行管理,惟廣東省地大,可以負荷較多港澳車輛進入,港澳地小,狹窄的街道不能承受大量內地車輛進入,否則會對港澳交通造成高度擁擠,就算內地車輛進得來也難以行駛。

要優化港珠澳大橋的車流量,需要大幅改革現時的兩地發牌制度,可以考慮加大香港和澳門車輛進入內地的配額,在兼顧三地交通容量下增加大橋的車流量。而且,如果港澳私家車可以便捷入粵,不但會推動內地的消費量,更會促進港澳人才以及跨國公司管理人員到內地工作。

開放港澳車輛入廣東省,不僅可以紓緩大橋車流量不足的困境,而且更多港澳私家車入粵會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定遠大於廣東省需要付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