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低學歷求資助增值

低學歷人士要自我增值,往往受低人工與高學費「制肘」而卻步!中五畢業的阿晴是一位技工,月入約有一萬五千元,每月三分之一薪金支付進修學費,生活變得「百上加斤」,批評港府政策不完善,低學歷在職薪酬與學費成反比,往往令有心進修的低學歷人士擔心學費貴而放棄,變成無法向上爬。有團體認為,港府需改革現時學生資助計劃,將現時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的資助範圍,擴展至修讀兼讀課程的學生,並且優化現行貸款機制,還款額與申請人未來收入掛勾,減輕在職年輕人的進修壓力。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採用二○一六年香港人口普查的數據,計算出全港二十至二十九歲年輕成人的人口共有約八十七萬人,當中可就業者佔約六十四萬。在可就業年輕成人中,約有四成青年持大學學歷,約兩成持副學位或文憑學歷,另約四成有中學學歷。然而,持大學或以上學歷年輕人中,高達四成每月工資有二萬或以上,相反大學以下學歷者,六至八成每月工資只有一萬五千元以下。

低薪族難以進修阻礙上流

以阿晴個案為例,她中學畢業後曾做過三年文職工作,但月薪最高峰只觸及約一萬元,後來轉做技工,收入雖然有一萬五千元,但其同時修讀高級文憑課程,一個學期需要二萬元,平均一個月需要儲起五千元作學費。阿晴指,若計劃升讀大學的話,學費價錢更是現在的一倍多,到時可能需要父母的資助才能入讀大學,她認為具大學學歷的人士收入比低學歷人士多五千至一萬元,但都要面對沉重的學費壓力,「更何況是我們這一群呢?」變成無法透過進修去增加收入及改善生活。

學者促優化學費償還機制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建議,港府應該將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的資助範圍,擴展至修讀兼讀課程的學生,並優化現時學費償還機制,考慮還款額與申請人的收入掛勾。趙續指,本港僱主傾向選擇具外國學歷的僱員,認為他們見識比本港大學生較多,建議港府拓展海外交流基金至有需要的基層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在海外短期交流,增廣見聞,返港後有更大競爭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