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捩橫折曲挑撥矛盾

醫院人手出現「爆煲」的情況,反對派中人卻將問題歸咎於新來港人士。「議會陣線」立法會議員范國威、毛孟靜聯同「人口政策關注組」等反對派團體發起聯署,聲言若不煞停內地來港定居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名額,醫療系統將出現「超負荷」情況,要求港府「源頭減人」。

過去亦有不少反對派人士及議員將香港民生問題歸咎於單程證人士,不但捩橫折曲,更分化兩地人民感情。醫療系統出現「超負荷」問題,癥結在於醫護人手不足,將問題推卸給單程證人士是不合邏輯,只會製造社會矛盾。

導致現時醫療人手嚴重不足的不是單程證人士,而是政府規劃失誤。一九九九年港府有財赤危機,因此關閉了二十多間護士學校,護士畢業人數由每年約二千五百人急降至約五百人。二○○三年醫管局為節省開支,推出自願離職計劃,令部分資深醫護人員離職,同年又遇上沙士爆發,往後數年又面對私家醫院挖角,使公共醫院人手短缺。再加上目前香港從外地輸入醫生、護士的限制多多,部分業界人士擔心被「搶飯碗」,保護主義強烈,而政府在對待輸入外地醫護人員問題上,一直畏首畏尾、猶豫不決,令問題不斷惡化。

新來港人士常被社會標籤為「蝗蟲」,但據社會福利署二○一七/一八年的資料顯示,領取綜援個案數中,新移民只佔百分之三,反映新來港人士大部分是自食其力,而且他們大都是年輕一代,可補充本港勞動力,他們當中有七成是工時長的基層員工,可見他們願意刻苦耐勞,並非負累。若將民生問題歸咎於新來港人士,是無視社會現實。

筆者呼籲社會理性面對問題,社會的問題是由港府規劃及政策失誤引起,不應把新來港人士當作代罪羔羊。政府及社會必須對症下藥,着力改善經濟發展及民生配套,讓問題不再惡化。